略读课文怎样教?
韩玲老师的一节《秦兵马俑》略读课教学,引起了大家的思考。
其实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也把握不好略读课文的上法,要么是把略读课文上成了精读课文;要么把略读课文泛读化,对阅读方法和技能的指导蜻蜒点水,学生对阅读的内容不求甚解,从而出现了“教而不教,读而未读”的低效结果;要么把略读课文自读化。“信马由缰,开放无度”这是眼下略读课文教学的又一尴尬现状。
那么略读课文到底怎么教?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教材中略读课文安排在每个单元的后面,这样编排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精读课文的过程中,掌握阅读同类文章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迁移运用到略读课文中去,使所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最后能独立运用知识阅读课外读物,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那么,略读课文如何学习才会高效呢?
教者首先要熟悉单元训练重点,把目标简化,还要依据阅读提示设计大问题,把教学环节粗化,然后指导学生利用前面精读课文习得的方法进行阅读。
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在每篇略读课文的前面都设置了“阅读提示”,除了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外,还着重对课文的主旨和阅读方法、学习的重难点、语文实践的拓展点给予提纲挈领性的导向。根据阅读提示,教师提炼或让学生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作为学生自学的引领。
比如《秦兵马俑》一课,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画出能概括主要内容的语句。”这样让学生通过浏览课文,抓住中心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然后找出文中描写规模宏大的段落,去读书思考,交流怎样的宏大?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从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第三个问题:自学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语段,完成练习题。
最后教师点拨总结,说课文结构、表达方法。
再如,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两篇略读课文《彩色的非洲》、《与象共舞
略读课文教学中的“略”绝对不是学生学习结果的“略”——粗略与肤浅,而应该是教师教学上的“略”——简约而恰当。
最后应该有“拓展和运用”。拓展是对课文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也是由读到写,读写结合的训练和应用,旨在拓展阅读空间,迁移内化所领悟的表达方法,激发阅读兴趣,提高写作能力。略读课文的教学,最关键的是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认真解读和准确把握,应是整体中求“略”,部分中求“精”,应是“教”略而“学”丰。这个“略”度应该介于精读与独立阅读之间,不是囫囵吞枣,不是精雕细琢,更不是越俎代庖牵着学生走,同时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又不失教师有效地引导,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之中,并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逐步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叶圣陶先生也谈过,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只须提纲契领的指导;一半是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沈大安老师在《略读课文我们到底该怎么教》一文中明确指出:“略读课文教学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粗略’、‘应用’、‘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