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学成语》上课记
学校一年一度的科研赛课开始了,我准备执教韩兴娥编著的“课内海量阅读”教材《读历史 学成语》下册中的两晋南北朝A部分。之所以选这一部分,是因为本部分的20个成语中出不仅出现了嵇康、山涛、阮籍、王戎——“竹林七贤”之中四个千古风流人物,还有“烂若披锦”的美男子潘安,“口中雌黄”的王衍,“口若悬河”的郭象,“轻裘缓带”的羊祜……如此,学生在“各抒己见”环节,一定“谈资”颇丰,精彩自然“纷呈”。我似乎已经已经看见孩子们口吐莲花,热火朝天地谈论着魏晋时代 “名士风流”的火爆场面,还有为之倾倒的评委们赞赏的笑容——我简直有点急不可耐了,快点准备吧。
备课——煞费苦心
“有备无患”,“有备而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些我常常教诲孩子们的话语,也同样适合自己,因此,我提前两周开始备课。
首先是我自己开始阅读相关资料。我读林汉达编著的《上下五千年》,但是内容稍显单薄,特别出名的人物才有论述;我读《吴姐姐讲历史》,她语言相对生动,还有个人评述,收益不小;我网上阅读百家讲坛之刘强讲“竹林七贤”,详细、透彻,很多不为人知的小故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网上“百度”如潘岳、郭象、王衍、王导、司马伦等人物的具体资料,深入了解,并记录在书;我读《世说新语》,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展现眼前:王敦的“土”(吃厕所里堵鼻子用的红枣)、钟会兄弟俩能言善辩(“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阮籍的神笔(“宿醉扶起,书札为之,无所点定,乃写付使”)……一番阅读下来,真真的受益匪浅,成语中所提到的魏晋名士故事差不多已了然于胸。
带领孩子们学习,只有我个人了解这些历史人物,显然不行。为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发表个人见解,那就要先了解相关历史人物事迹。怎样才能人人有所了解呢?我列出相关人物姓名,愿意承担讲解的孩子主动报名,提前查阅资料,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和大家分享。在孩子们讲解的同时,我倾听,并适时补充他们没有收集到的有趣故事。
接下来,我布置孩子们进行预习,我还特意批阅了他们的关于“成语运用”和“人物评价”的前置性作业——说实话,平时只小组长查一下而已。再然后,我训练小主持人——开学初,这本书的内容就分给各个小组,这一部分由誉文小组承担。我利用大课间的时间,听听他们的分工,并提前一天把他们带到电教室,先现场感受,再逐个听他们自己准备的组织性语言,逐句指导,逐个环节过渡,还特别嘱咐他们预习透彻,以防被课堂上孩子们的意外发问难倒而不知所措。
在孩子们预习的同时,我制课件、试课件,写教案,背导语……一切准备妥当,“万事俱备,只待赛课!”
上课:“跌宕起伏”
跌宕起伏?是说我的课如同故事情节一样起起伏伏,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吗?NO!是我的心情随着孩子们的表现,如同“四海翻腾云水怒”。
导入:沉痛述说
“作为中国人,说起我们的悠久历史,无不油然而生自豪之情。是啊,5000年的历史,是一部人类逐步发展的进步史,是一部中华文化逐渐丰厚的文明史,可是同时由于制度的落后,朝代更替的频繁,它同时也是一部人民生活的血泪史。政局的不稳定,带来社会的动荡不安,不仅“春秋战国乱悠悠”,到了两晋南北朝更是达到极点。”
孩子们神情专注,认真倾听,我则继续渲染,“举一个小例子:司马懿和曹爽的‘曹马之争’,一杀就是几千人。司马昭死后的‘八王之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更是罄竹难书。穷苦的百姓流离失所,忙于逃荒。读书人呢,日子也不好过。要你做官,你清高不做,杀!重压之下,你去做官,一个不小心站错队伍,还是杀!并且“夷三族”,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战战兢兢。”教室一片静寂,我沉痛的叙述感染到孩子们,他们一脸沉重。
“这样的时代会有怎样的故事,怎样的人物,怎样的成语传于后世呢?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读历史学成语》之两晋南北朝时代,一起来学习其中的A部分。”
“哗哗”的翻书声响起,学习正式开始啦,我心愉悦,充满期待!
小主持人:小错不断
“谢谢同学们信任的掌声,相信这节课我们一定学习愉快。”誉文响亮的声音,落落大方的举止让我放下心来。
“首先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词声朗朗’。这部分共有23个成语,我们每人教读3个,大家听清了再跟读。”这是雨萱在介绍规则。
“孤苦伶仃 铜驼荆棘 泰山压卵 莼鲈之思 狗尾续貂”——航顺教读开始,噢,不,等等,不是三个一教吗?怎么他一口气教读五个呀。
“哦,错了,我重新读。”航顺发现错误,赶紧纠正。
“土木形骸 广陵散绝 得意忘形 ……”
小老师大声读,同学们跟读,还算顺利。
“同学们声如洪钟……”我一听这是誉文在总结。
“不对,不对,还有两个词没读。”雨萱着急了,碰碰誉文。誉文这才反应过来,尴尬的笑笑……
唉,这是怎么啦,上课不到十分钟,都“失误”三四回了,小老师们的小错不断,把我心绪都搅乱了,着急!
全班同学:举手“维艰”
和小主持人犯小错相比,关键时刻举手者的寥寥无几,更让我着急。
“现在进入问答环节,我们的问题很简单,请先举手!”咦?小手呢?我放眼望去,大家都端坐着,可就是无人举手。有没有搞错?平时在教室里,早有孩子挥着手大喊着“我,我!”这会儿都怎么了?
到“学以致用”环节了,松炀拉开黑板,“谁愿意来完成这道成语运用题?”沉默,还是沉默。不会吧,这可是书中都有的句子,不可能不会呀?
“用成语填空不算难,能自己运用成语才叫真本事,谁能选择A部分的成语来练习说话呢?”依然是静寂,静寂中只有三个同学举起小手。不是都已经预习过三遍吗?不是每个孩子都至少选择一个写了一句话吗?怎么都不举手呀?
我额头出汗了,生气!
个别孩子:大展风采
和大部分孩子的举手“维艰”相比,今天个别孩子谈论历史,娓娓道来,有广度,有深度,尽展个人风采。
“我有个疑问,王戎这个人那么小气(卖李钻核:王戎极端自私,先钻李核,然后出卖,免得别人得到良种),他怎么会成为‘竹林七贤’之一呢?”——秋实同学抛出很有价值的问题。
我正担心冷场,小老师雨萱接过话来:“朱秋实,我来回答你的问题。我个人认为,王戎那么小就懂得‘道旁苦李’( 补:“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这说明他极其聪明。而且他也会赏识人,他夸山涛‘浑金璞玉’。还有就是他很有文采,所以他能成为”竹林七贤’中的人物。”有理有据,雨萱说的头头是道,秋实频频点头并满意坐下。没想到,易潇却不同意了,他举起手来:
“我要反驳一下王雨萱。你说王戎有文采,我觉得不对。人们说嵇康、阮籍有文采,他俩都有作品传下来,那叫真有文才。王戎呢,没有什么文章留下来。我认为他能列入‘竹林七贤’,是因为他擅长口才。”“王戎身材短小,性格坦率而不注重仪表,为人健谈,善于提出话题,并能抓住谈话的要领。”这是百度百科里对王戎的评价,《世说新语》里也确有王戎伶牙俐齿的记载。怎么样,这两位同学的发言,有滋有味吧。
你再听,在“各抒己见”环节:
亚鹏:“我想说说阮籍。我读过他的一个故事——穷途之哭。他让仆人驾着马车漫无目的的跑,跑到没有路的地方,就停下来放声大哭。我想他可能觉得社会黑暗,报国无门。所以狂喝酒来发泄,也才会哭笑无常。这也包含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这让我佩服,但是我觉得他缺乏反抗精神。他最好的朋友嵇康含冤而死,他不去反抗。这让我想到我们课文里讲的奴隶英雄斯巴达克,同样面临黑暗社会的统治,而他却敢于反抗,不怕死亡……”
好一个不敢反抗!像嵇康、阮籍这样的名士生于乱世,不求闻达,只是隐居,清谈,明哲保身,的确缺乏报效国家的志向。亚鹏同学,你不简单!
亦盛:“我想来谈论嵇康。我不知道嵇康在别人心中算不算英雄,但从他的每一次选择中,我断定他是个英雄。他个人靠打铁维持生活,也不愿意做官。最让人佩服的是他被押到刑场的时候,神色自若,还能谈一曲《广陵散》,所以我觉得他是英雄。”——亦盛声音响亮,也明确表达了他的观点,不过,不客气的说,这不是他个人的语言,绝对是提前写好并背住的,我可以听出来,但精彩在后面。
“我也想说说嵇康,但我和丁奕盛的观点不同。”姚思琪站起来了,“嵇康临死的时候,有三千太学生为他求情,可见他的确了不起。我也喜欢他这样的人。我可以用三个词语形容他:烂若披锦、风度翩翩、文武双全。在我眼中他也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但是他过于狂傲不羁。虽然他临死前毫不畏惧,从容的谈一首《广陵散》,但是我觉得他不应该这样。‘大丈夫能屈能伸。’他不该就那么丢掉性命。这让我想到了卧薪尝胆的勾践。勾践能忍辱,最后他赢得了天下,而嵇康呢只能以死相告,什么事都没干成。”
“我不同意姚思琪的观点,”易潇“霍”得一下站起来,“他们所处的社会不同,勾践是在春秋时期,他心里装着他的天下,所以他忍着耻辱,最后成功。而嵇康就是活下来,他也不可能反抗成功。他那个时候,社会黑暗的不得了,曹家是不可能打过司马家的。”
“你说的不对,”思琪立即反驳,“嵇康为什么就不能起来反抗呢,他的妻子是曹丕的女儿(思琪弄错了,据说是曹操的儿子曹林的女儿,也就是说嵇康是曹操的孙女婿),不管怎么说他都是皇室宗亲,就该打出一片天下的。反正不该就那么死去了。”
“嵇康和勾践根本不是一样的人。勾践有军事才能,最重要的是有皇家抱负,他要夺回他的天下,而嵇康有文采,有文化,却没有军事才能,他是不可能走勾践那样的路的。”
……
好家伙,他俩这一来一往,谈论的是关于本课的个人见解,却折射出他们平时读历史的功底,精彩!
任课教师:出手及时
对于精心准备这一节课的我来说,尽管面对诸多意外,我还算从容镇定,做到了该出手时就出手。
① 调控气氛
词声朗朗环节,大家齐读成语,本该铿锵有力,结果却是有气无力。一次提醒,结果并不明显。我及时介入:“同学们读了几遍成语,记得怎样呢?来,大家跟我接读。”说着,我开始挑选成语:
“莼鲈——”
“之思”
“轻裘——”
“缓带”
“土木——”
“形骸”
……
孩子们就这样和我接读,越读声音越响,越读情绪越饱满——“这才是正常的学习状态。”我满意地评价后,方把课堂继续交给小老师。
②解决疑难
“王戎这个人那么小气,他怎么会成为‘竹林七贤’之一呢?”朱秋实的问题抛出后,雨萱给出答案,易潇进行反驳,到底谁的观点是正确的呢?我可不能不闻不问,清清嗓子,我开始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个人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王戎少年成名,就像刚才雨萱同学提到的“道旁苦李”,证明他确有见识;二是他和‘竹林七贤’的中心人物阮籍关系非常好。阮籍其实是和王戎的父亲王浑同事,但是每次到王浑家,根本不理睬他,反倒是和王戎相谈甚欢,阮籍的赏识使得王戎声名远扬;三是刚才易潇同学提到的,王戎的口才好;四是王戎的孝行闻名天下,用古书上的原话就是‘王鸡骨支床’,意思就是因为遭遇母亲丧事,他瘦如鸡骨,不支于床;五是王戎重情义,与他妻子的关系非常好,有一个成语‘卿卿我我’就出自王戎。说是王戎的妻子总是喊他卿,王戎就说这不合礼数,而她妻子却振振有词‘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王戎就听之任之了,可见他们夫妻情深。当然他的重情义还表现在嵇康、阮籍死后,他还常常回忆怀念当时的情景……”
我这一番详细的讲解,孩子们听听得津津有味,呵呵,有备无患吧——《世说新语》我没少翻阅呢。
③ 适时“掌权”
这节课我预设共有四个环节,其中第四个环节“各抒己见”,我安排小主持人,用一句“第四个环节由黄老师亲自主持”把讲台让给我。不想誉文同学紧张过度,而不顾旁边的雨萱提醒只管讲。我没有迟疑,上前拍拍誉文肩膀,笑着对同学们说:“好不容易来趟电教室,誉文小组激动过度,咱们掌声谢谢他们的讲解,下面的时间就交给我吧。”意会过来的誉文带着她的组员,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回位了。
属于我的10分钟当然一秒也不敢耽搁:先是分小组围绕“各抒己见”的要求交流(“各抒己见”部分前置性作业:选择个人感兴趣的历史事件或是历史人物,尽量运用成语来进行评价,可表达赞赏或是鄙夷之情;可谈其成败得失给你带来的启示;可联系古今中外的类似或相反事件(人物)而谈;可运用所学名言警句而谈;可补充书中没有的资料……最核心的要求:个人见解),以便于每人都有发言机会,紧接着,班内交流,这才有亚鹏的“阮籍缺乏反抗”的个性发言;亦盛、思琪、易潇围绕嵇康展开的激烈讨论。最后,在铃声落后,我还抢着出示给同学们的读书建议:
竹林七贤的故事(可网上查资料读读,或看百家讲坛视频);
魏晋名士的故事(可网上查资料读读);
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他在厦门大学的演讲)
《世说新语》(可读白话版);
《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生动且浅显易懂,最适合小学生读)
瞧,10分钟的“大权”在握,效果非同一般吧。
终于下课,走回教室的路上,弋涵拉着我说:“老师,讲得好吗?得不了奖吧,我看我同桌就没好好听。”誉文跑过来,一脸歉意:“老师,对不起。”我不语,只在心里说,孩子们,让我好好想想吧。
反思:一节我精心准备的课,却没有意想中的精彩,原因何在?一是历史故事读得不多。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可实际上,就孩子们平日所读书来说,很少有同学深入读历史类书籍,班内有《上下五千年》的不超过10人,历史故事所知甚少,谈论人物自然不深入,虽然有部分同学发言精彩,但和者少,可见大家眼界还是太窄,这于我平时引导读书的方向有关——平时以有故事情节的童书为主。
二是就编书者韩兴娥老师来说,她在序言里强调的是读熟成语,了解大意;读流畅古文,画出正确的译文;读熟“成语运用”部分的句子,我却另外加了一项“各抒己见”,想训练学生的口才,展示他们“滔滔不绝”的本领,这本身就是急功近利。增加这一项内容本无害,但我过于看重,课前逐个批改他们的“评论”,忽略他们的运用作业,可见我个人定位就有点偏,等于人为的加大学习的难度,所以才有“曲高和寡”,学生举手“维艰”之状。
三是我判断失误,想当然地认为我班孩子平时上课发言积极,气氛活跃,再加上这一部分预习三遍,孩子们不抢着发言才怪呢。于是,课前我没有给他们鼓劲儿,没有激励。学生一看有那么多老师,一怯场,当然就一言不发了。再加上是孩子们主持,我不方便总是抢话,调控课堂难以实施,气氛不活跃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四是我的课堂组织形式有问题。当初,我把一课分给一个小组,是想给各个小组锻炼机会,但弊端出现了:这个小组是用心了,其他小组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反正不一定找我发言,我可学可不学,部分孩子就偷懒起来。不预习透彻,对于这些离现实生活较远的历史,怎么能谈得头头是道呢。 用我搭班何老师的话说就是不能指定小组,而是课上随意抽选,大家才能都动起来。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赛课,我收获一节课的不尽人意,更收获个人和学生的成长!
附:估计是偏爱,是鼓励我的敢于创新性是使用教材,评委们的评价比我预想中的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