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道德经》成果展示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
教师:《道德经》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被后人尊奉为治国、治家、治学、修身的秘籍宝典。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道德经》作为师生共读的一本书,我们已经读完。耗时两个月读完的《道德经》是否在我们的心轴上留下了印辙呢?今天我们就来畅谈读《道德经》的收获,展示我们共读的成果。
二、了解《道德经》
教师:大家都读过《道德经》了,谁能说一下它的主要内容?
白雪:这本书大致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宇宙观2、人生观3、政治观。
教师:说得有些简略。
PPT展示:《道德经》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七章,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称《道经》;下篇四十四章,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徳不失德,是以无德”,人称《德经》。老子在《道德经》中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有许多深入地剖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老子强调人应顺任自然,反对人对自然地掠夺。在个人与他人、与群体的关系上,老子提出“无争”的处世原则,主张挫锐解纷,反对争名夺利,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在个体生命的自我完善上,老子提出了“深根固本”的“长生久视之道”。
三、走近老子
PPT展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和孔子是同一时代人,年龄长于孔子。曾担任过周王室的藏书管理工作。老子致力于“柔弱”、“无为”的个人道德修养,见当时社会道德衰败,失望至极,便西出函谷关,后隐居而不知所终。
教师:谁听说过老子的故事,给大家讲讲。
孟歌(生动地讲):我给大家讲讲老子出关的故事吧。春秋末年。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县境内西南,是周王朝西去秦国的重要关隘。自武王姬发灭商起,周王朝历经数百年,曾有过许多辉煌。如今气数将尽,没有一块安静的地方让人去打理生计,因此,每天经由函谷关出去躲避战乱的人不少。
负责守卫函谷关的关令叫关尹,据传他自幼聪慧过人,好观天文,精通占星术,能根据星体的明暗和位置来预测人的吉凶祸福。关尹曾在朝廷中担任大夫,颇受王室赏识。据说,他有一天观看天象,发现有一团祥瑞紫气在东方聚集并缓缓向西移动,便知有圣人将要经函谷关西去。于是主动辞去大夫之职,到这个偏僻的边防关隘当了关令。上任伊始,关尹就特别叮嘱一个叫孙景的官吏,如果发现一容貌与众不同或服饰奇特的人从这里出现,要及时禀告。
一天,天气特别闷热。关尹用过午膳,便觉两眼皮发沉,于是回房内和衣小憩。刚倒在床上,便迷迷糊糊地进入梦境。朦胧中听到天空仙乐悠扬,看到紫气氤氲,有人对着他耳朵轻声地说:“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青牛驾车载老翁,藏行匿迹混元气。”听到这里,关尹猛然从梦中惊醒。恰在这时,就听得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孙景报告:一相貌奇特之人驾着青牛准备过关。
这个人就是老子。关尹恳求老子,希望他能在离去之前,为自己作一部书,将高深的学问留下,以免遗忘于世。老子见关尹一片诚意,又是个可度之才,答应在函谷关暂住。于是,关尹在官邸设座,行弟子礼,拜老子为师。老子在函谷关住了一百天,常常与关尹彻夜长谈,向关尹传授内外修炼的方法。经关尹再三恳求,著书五千余字后西出函谷关而去。这本书便是道教经典之一的《道德经》。老子离开函谷关后,没有人知道他的行踪。
教师:孟歌生动地讲述,把我们带进精彩的故事里,让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还有谁听说过老子的故事?
慕靖雯:老子在古代神话里是一个显赫的人物。在《封神演义》中,洪均老祖亲传的三个弟子——原始天尊、老子、通天教主分别创立阐、道、截三教,老子为道教教主,当时三位教主共立封神榜。后来通天教主大摆诛仙阵,老子应邀闯阵,在阵中与通天教主进行一场大战。酣战中,老子把青牛一拍,跳出圈子来。把鱼尾冠一推,只见头顶上三道气出,化为三清。少顷,从东南北方向来了上清、玉清、太清三个道人,俱是霞光万道、鹤发童颜,将通天教主团团围住,混战中通天教主中了老子几扁拐,落荒而逃,这就是著名的“老子一气化三清”的故事。
教师:神话传说中的故事,很离奇。
四、放声诵读印象深刻的章节。
(学生自由诵读)
教师:谁来把你喜欢的章节给大家背诵出来?
刘立志(背):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是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教师:还有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语句背诵给大家?
周秀(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想和,前后相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天道自然而无为,圣人无为故无败。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信不足焉,又不信焉。
重为情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五、师生交流阅读感悟
教师:在小组成果展示前,老师也想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在《道德经》第十九章中,有“绝圣弃智,民力百倍”的句子,意思是:杜绝智慧,百姓就会获得百倍的利益。我就以“你能做到绝圣弃智吗”为题,写了一篇随笔,我愿意和大家分享。
教师(读):这几天养病在家,无事可做。没有了工作中的辛苦、烦闷,我顿觉精神也好了许多。觉得无聊了,就看看书。生活没有了紧张感,那是说不出来的自舒。有的时候,我很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独处,什么都可以做,又什么都不做。随心所欲的生活,心才不那么累。其实,在平时的忙碌中,心为形役,人们在满足了身体的需要的时候,往往会忽视我们内心的需求。
近日读书,读到了这样的一段话:只有无知才没有恐惧,才能够幸福和自由,但人不可能无知,因为人不可能没有意识。从这个角度说,人实在是一种悲剧性的存在。人类的悲剧不在于生活的艰难,也不在于他们的自相残杀,而在于这种与生俱来、无法摆脱的意识。
难道智慧就是人悲剧的根源吗?
“智慧使人知道了自己并不知道的东西,这就是痛苦的根源”。有人如是说。曾经读到过一段很有趣的文字,说的是一头猪拥有了智慧将会怎样。设想一下,如果一头猪拥有了智慧,发生了觉醒,将会怎样呢?那无疑将是一件十分悲惨的事情。它将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我这一辈子,天天被养在这个小小的猪圈里,这不是监狱又是什么呢?我每天吃喝,就是为了最后被人宰割,我这样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呢?猪只有两条出路,或者继续待在它的监狱里,但因痛苦而日渐消瘦,最终抑郁而死;或者逃出猪圈,寻求更好的生活。但不管怎样,猪的生活将不再平静。可见猪之所以能够心安理得地满足于现在的生活,完全是由于它没有智慧,否则它将绝对不可能这样无忧无虑地活着。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子也说过:“智慧出,有大伪”。
没有了智慧,人就没有了太多的欲望。没有了过多的欲望,人就容易满足。人知足了,心灵就不会被干扰。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四十六章)人要是不知足,就永远有欲求,心灵就不可能安宁,人们之间的相互倾轧也就不可能终结。所以说知足才是最大的满足。
曾经读过一个故事,说:有一种花,叫桂叶菊,叶子也差不多有巴掌那么大。在它的叶子上生活着有一种针眼大的动物,俗称“密虫子”。他们一生都生活在一个叶子上,绝大部分时间是静止的,即使爬行起来,也极其缓慢和短暂。一个叶子大概就是它们的全世界了,它们永远不知道是生活在一个小小的叶子上。他们由于无知而很少有欲望,很少欲望也就很少痛苦。
读过庄子《逍遥游》的人都知道,蜩、学鸠耻笑大鹏不自量力的事。暂且不说到底谁应该被耻笑?就蜩、学鸠与大鹏来说,到底谁更快乐呢?
大鹏实际上是很不幸的,他的不幸正在于它的有知,在于它力量的强大。他知道在它前面永远有一个无穷的宇宙,而这个宇宙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在这个无穷的宇宙面前,它存在与不存在都是一样的,不管存在多长时间,都不过是一刹那而已。相反,蜩与学鸠是更加幸福的,它们的幸福正在于它们的无知。它们不知道在丛林之外还有一个十分巨大的空间,更不知道还有一个无限广袤的宇宙,它们上下翻飞于狭小的空间之中,并不知道它们自己的“小”,这种“小”只是在大鹏鸟的眼中才存在着。所以它们因知足而快乐,没有面对无限时的烦恼。
人需要心灵的自由与平静,但是自从我们有了智慧后,我们内心仿佛永远得不到安宁。如果人真能做到“绝圣弃智”,那是不是意味着:人获得了永恒的快乐?
内心的快乐、满足与宁静,或许就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学生分小组展示阅读成果。由于时间关系,由最先举手要求展示的两个小组展示阅读成果)
(第一个小组展示)
王晶:我最欣赏《道德经》第七十九章中的一句话“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我的理解是:现实生活中,当面对积怨仇恨时,冤冤相报何时了。有人提出以德报怨的方案,但抱着施恩的想法对待仇恨的心理终究不会平衡,所以这并不是解决仇恨的完美方法。相反,我们可以试着去换位思考,怀着宽容、体谅、理解之心与人交往,或许就可以避免很多摩擦。对社会、他人多给予,多奉献而不是多索取,就可以尽量化解存在的矛盾。自己的心态愉快、平和了,生活也就轻松、自在了。
周秀:我想谈谈对《道德经》第九章中“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的理解。“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这句话的意思是:执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老子在告诉我们物极必反的道理。举例来说明一下,手拿一个杯子,往里面加水,当水满的时候,我们还不停地往里加,结果会怎样?水满了会溢出来。当我们拉满弓后继续用劲拉,结果会怎样呢?毫无疑问是拉断了。这两个小问题同出一缘,那就是“满招损”,这个道理无人不晓,无人不懂,但要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和我们自身的欲望挂起钩来,恐怕就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明白了。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这是人的本性使然。老子认为人的欲望无止境是人性的弱点。有的人想用对财富的占有来证明自身存在的意义,有的人想通过名声来证明自己没有虚度生命。于是人们开始争名夺利,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他们不惜出卖灵魂,结果得到的没有付出的代价昂贵。
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重?”意思就是说身外的名声和生命比起来,哪个更亲近呢?身外的财货和生命比起来哪一个更重要呢?实际上,我想告诉大家要爱惜身体,重视生命,不要过分的追求名利,因为它们是身外之物。若为得到名利,比如说职位、权力、利益等等,而失去生命,那是多么得不偿失呀!《庄子》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据说,有一天庄子正在河边钓鱼,这时,有两个楚国使者来拜访他。使者说:“我们大王想把国事托付给您,先生愿意下山吗?”庄子说:“我听说你们楚国有一只乌龟,死了三千年了,但是它的骨头还是被人找到,被放到了宗庙里做占卜用。我想请问你们,这只乌龟是宁愿送了性命,留下骨头让人供奉好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自由爬行好呢?”使者脱口便说:“当然宁愿活着在烂泥里自由爬行。”所以庄子说:“好吧,你们可以回去了,我也愿意像乌龟那样自由地活着。”
(第二个小组展示。这一组学生做了PPT,他们结合着PPT和台下的学生互动)
白雪:这是中外对<<道德经>>的评价,大家看一下。
(PPT展示)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尼采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胡适
白雪:下面请大家对《道德经》中“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这句话发表自己的见解。(PPT展示原句和意思)
孟歌(举手发言):我不同意。学习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不学习就会成为文盲,所以我们应该学习。
魏闻煜(举手发言):同意。少了学识,思想便单纯,没有私心与欲望,所以我同意。
白雪:老子这一观点我不同意,为了顺其自然,而不学习,这会封锁我们的眼界,断绝新知识的诞生。不要顺其自然,而要奋力抗争。如果当时霍金不抗争,收敛住与命运抗争的行为,或许他活不到两年半就去世了;张海迪因残疾而顺其自然,消极悲观地面对每一天,那么她不可能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虽然事件不同,但他们拥有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坚强,不屈服,用智慧的背囊造就了他们辉煌的人生。还有,如果人们不学习,就不会有今天昌盛的科技,不会有神七飞天,不会有嫦娥登月,没有探索的激情,没有思考正确后的大快之感等等。或许,今天的祖国还是几百年前的惨状。因此,我反对老子的这个观点。五千年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留下了数不胜数,满目琳琅的艺术瑰宝,这都是知识所创造出来的。可见,知识是重要的,不学习是不对的。这便是我的理解。
教师:听了白雪的发言,我也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老子想告诉我们:智慧是好东西,但好的东西不一定有好的用途。也就是说,如果将智慧用于积善养德,那无疑是好的,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但如果用到损人利己的事上去,是十分可怕的事情,还不如没有智慧。
在远古时期,我们人类和自然是和谐相处的,人类吃的、用的无不直接取于自然,那时候人类的头脑不发达,不认为自己比别的动物聪明和高明,远古人和动物为友、和植物为伴。然而随着人类智慧的增长,人类开始自高自大起来,认为自己是万物的主宰,我们人类开始践踏蹂躏万物,露出了不可一世的丑陋嘴脸,然而大自然不吃人类那一套,它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惩罚人类的“无知”。这是人类为拥有智慧而付出的代价。阶级出现后,有的人因为智慧而变得虚伪、狡诈和贪婪,因而也就有了欺诈、猜疑和互相残杀。 其实老子是在警醒人们:不要用自己的智慧去猜疑人、伤害人、要做到质朴淳厚、少私寡欲。
所以,对老子有些话的理解,我们可以用现代批判性的眼光,但更应结合老子说这些话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这样的理解,或许更客观。对作者来说,也更公平。个人意见,供大家分享,可没强求之意哦。
朱琳:请同学们看屏幕,对“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几句话,发表自己的见解。(PPT展示原句和意思)
周秀(举手发言):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人不应求生命的长短,而要在乎它的价值。
朱琳:老子告诉我们:圣人为何能永驻世间,即便他们的生命消失。一个为社会奉献,为大众服务,为他人着想的人便会被后人称赞,流芳百世。一个人付出便会有回报,古今中外,无数的仁人志士都是最好的证明。因为他们的无私,忘却自已,这样的品质反而成就了他们。在生活中,这种观念大家都很了解。既然都懂得,那么我们就应有圣人的品行,向贤人看齐。不求生命的长短,只在乎生命的价值,在乎自己的一生有多少付出是为了他人和社会,又有多少时间付给空闲,无所事事?请利用好我们的生命,让它更有价值吧!这便是我的理解。
李琦:请大家对“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几句话谈一下自己的理解。(PPT展示原句和意思)
王晶(举手发言):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宁愿自居下流,而藏污纳垢的包容一切。我们应该有这种品质。
张伟斌(举手发言):水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要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的心胸,待人真诚。这有助于我们成功。
李琦:这是一首对水的赞歌。水的品格特点: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微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圣人就是具有水的心态与行为的人。他们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去计较自身名利,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他们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如果我们也要做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就要有像水一样谦退守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我们也应该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学到准时有信,做到持平正衡。
六、结束语
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快感同时,不得不忍受快感背后的痛苦。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生态失衡,气候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化;精神空虚,缺乏信仰,道德沦丧,恶习流行……人与社会的矛盾与日俱增。读《道德经》更现实的意义在于:在某种程度上,它能帮助我们解决面临的难题,克服人类身心的痼疾。让我们常读《道德经》,从中获取心灵平衡的支点吧。
课后反思:《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教学要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如果语文老师每学期只教一本教科书是很难达成目标的。为此,我进行了诵读经典诗文的课堂体例研究。本节课就是我引导学生诵读《道德经》的成果展示课。从这节师生展示诵读《道德经》的成果可以看出,语文教师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将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诗文融入到语文教学中,给学生“自主学习——展示成果”创造条件和机会,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这样的教学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语文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切实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底蕴和语文能力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