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有几本孩子的书
怎样让孩子爱上读书?这恐怕是个很多人都希望得到答案的问题,无论你的身份是家长还是教师。
过去我把这个问题想简单了。自以为是地认为只要按照“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养成习惯”的程序,逐步加以引导,塑造出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然而,经过多轮实际操作,事实告诉我:事情绝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
印象当中,每接手一个新班我都会拿出一段时间对孩子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通常的做法是,先找一本孩子们普遍喜欢的书在课堂上读给他们听,听着听着就会有孩子自己买来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会演变成师生共读一本书的局面;等孩子们几乎都已经读起来后,我再进行一些读书方法的指导和点拨,比如怎样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如何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等等;第三步是规定孩子每月或每周要读多少数量的书,要定期写一篇读书笔记,还安排过每周一次的读书交流会,让孩子们交流各自的读书收获,向全班同学推荐优秀读物。按照一般的推理,这种做法符合教育学、学习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应该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经过一年或两年的系统指导,我发现孩子们浓厚的阅读兴趣、正确的阅读方法、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没有全面形成,原来爱读书仍旧爱读,原先不爱读书的并没有比先前有特别显著的变化。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现在看来我之前在指导孩子们课外阅读的时候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阅读大环境。孩子们的阅读其实是在整个社会阅读氛围不够浓厚的背景之下进行的,班上的很多孩子从我这儿感受到了一点阅读的乐趣,也许他(她)激情澎湃地想从此走上阅读之路,可到了下一节其他学科的课堂上也许就没有老师再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指导了,原本的阅读热情或许就会打些折扣,等回到了家里,面对没有阅读习惯的家长,他们就可能把刚刚点燃的那点读书热情给熄灭掉了,几天之后,孩子完全可能把读书很有意思的念头给彻底打消了,因为他们发现身边的许多人都是不怎么读书的,看来读书并不像某某老师说的那么重要……
孩子们的阅读,孩子走上阅读之路是需要榜样的,而且这个榜样最好是能够看得见的、离自己不太遥远的。比如老师、家长以及所有可能跟孩子打交道的人,都可以也都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可是,我们给孩子当好这个榜样了吗?现在不读书的老师不在少数,不读书的家长不计其数。在大城市、在文化水平高的家庭里,学习的气氛、读书的氛围要好一些,到了小城市、文化水平不高的家庭里,就差一些,到了农村情况就更差。试问孩子到哪里去寻找榜样?
帮孩子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最好办法是:家长每天在孩子面前读书30分钟。《晨读10分钟》这样告诫我们。我想这个告诫对教师同样有效,教师如果每天都在孩子面前读书,孩子养不成读书习惯才怪。可是要让我们的没有读书习惯的家长和老师坚持每天在孩子面前读书、坚持每天为孩子大声读书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孩子面前读书、为孩子读书都可以先不讨论,为孩子买书、让自己家里有大量适合孩子阅读的书是一件很多家长都有能力做到的事情,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如何呢?《晨读10分钟》里南美英博士提出了一个标准——用孩子的年龄乘以10,如果家里书的数量大于这个结果,孩子就是书的富翁;如果家里书的数量小于孩子年龄的3倍,孩子就是书的贫困者。
您的家里一共有多少藏书?其中有多少是属于孩子的?您的孩子是富翁还是贫困者呢?有了南博士给出的这个标准,相信大家都知道该如何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