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文学艺术中最精美的样式,也是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儿童诗作为诗的一种,也必然具备诗的特点。儿童诗作为儿童文学中最精美的样式,简练自然成了写儿童诗的一个基本要求。
例诗:
孩子·老虎·鸟
刘育贤
啾啾啾啾
鸟儿哭了
哈哈哈哈
孩子笑了
鸟儿无家可归了
孩子灶里有柴了
鸟儿流浪了
孩子睡觉了
呜呜呜呜
孩子哭了
吼吼吼吼
老虎笑了
孩子无路可逃了
老虎涎水成线了
哇!孩子吓醒了
老虎没影了
鸟儿又有新家了
孩子换了脑瓜了
暮 色
[希腊]萨福
晚星带回了
曙光散布出去的一切
带回了绵羊,带回了山羊
带回了牧童回到母亲身边
《孩子·老虎·鸟》一诗,让学生明白最后一节与前面的内容有极大的跳跃性。这首诗的前五节是写孩子滥砍乱伐,破坏生态平衡,让鸟儿失去了家园;孩子则在梦中尝到了破坏生态平衡给自己带来的危害。当孩子梦醒(意即人类明白破坏生态平衡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后,他肯定不会再做破坏生态平衡的事情,并会对以往破坏生态平衡的过错行为进行补救。但是,肯定需要有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这种弥补性的做法才能让大自然恢复到生态平衡的局面。而在诗中,到了最后,孩子一旦醒来,这种局面马上就出现了。很显然,诗的最后一节与前五节之间有极大的跳跃性。在作文中,这种陡然的跳跃一般是不允许的;在两者之间,一般应该有过渡性的内容。但诗就可以不同于作文,完全可以省略这种过渡,可以陡转地跳跃。而这种陡转的跳跃,正是让诗简练的一种方法。
《暮色》一诗,让学生明白,这首诗的内容用作文应该这样写:“早上,东方露出了曙光,牧童吃过妈妈做的饭,赶着羊群到野外去放牧了,羊群中有山羊,也有绵羊。傍晚,天黑了,在星光的照耀下,牧童又赶着吃饱了的羊群,回到了自己家,回到了妈妈身边。”通过作文与诗的对比,让学生明白,诗中虽然没有写牧童在曙光中外出放牧的内容,只写了他暮归的情景,但诗的前两行,是包含着牧童在曙光中外出放牧这个内容的。这种写法,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这也是让诗简练的一种方法。
让诗简练的方法还有推敲字词。如邓沐天同学写得不错的诗《风》:“来无影,去无踪,/搞得头发“乱哄哄”。/有时好,有时坏, /庄稼农田被它害。/四季的风各有特点:/春风送来百花香,/夏风送来凉爽爽,/秋风送来粮满仓。/冬风送来冰满床。/风真是让人欢喜又让人忧愁。”最后一句显然不简练,可引导学生推敲字词,将其改为“风真是让人喜又忧”。
2012年8月14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