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三年级作文 >

巧教学生用经典作文

2018-05-26 
巧教学生用经典泉水叮咚经典诵读是我校的特色。学以致用,积淀语言是提倡孩子们诵读经典的目的之一。在教学实

巧教学生用经典



泉水叮咚



经典诵读是我校的特色。学以致用,积淀语言是提倡孩子们诵读经典的目的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用以下方法教孩子们巧用经典,提升语言品味。



一、诵读课上,创景学用。



结合诵读的内容和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尝试应用



第一种是具体情景式:如:背诵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老师创设如下情境,让学生填空:夏天,走进翠湖公园,一阵清香扑鼻而来,满池的荷花竞相开放,我不禁吟诵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背诵了《增广贤文》的自然物理篇,我设计了这样的填空题:(1)弟弟写错了字,用橡皮擦错别字时,连正确的字也一起擦掉了,我说:“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2)做人不能太自私,太孤立,同学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因为:“  萤仅自照,雁不孤行。”



第二种话题式的,当学生的背诵的内容达到一定的量后,引导学生归类梳理时常用。如:(1)时间如白驹过隙,四季变更,一代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倍感时光之匆匆,当你要劝诫他人,珍惜光阴勤奋学习时,你会想到哪些名句?





(2)2011年高考,全国卷2的作文内容大致如下:一家体育彩票专卖店的业主为某彩民代买彩票,结果中奖533万元,他在第一时间给购买者打电话,并把中奖彩票交给买主。成为又一位彩票销售“最诚信的业主”。有人据此在互联网上设计了一项调查:假如你垫资代买的中了500万元大奖的彩票在你手里,你怎么做?多数人选择了奖金对半分或独占。根据这个材料作文。假如让我们为大哥哥、大姐姐的高考作文提供一些名言警句,你会想到哪些?



显然以上两个话题是关于惜时和诚信方面的,学生会把相关的内容都呈现出来。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脍炙人口、富含哲理的诗词佳句。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经典名句,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所背诵的经典名句进行归类、梳理,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受到思想和文化的熏陶的同时也达到学以致用,为学生积淀语言的目的。



二、语文课上,小主持活学活用



生本课堂,我们每节课都会指定小老师带着大家学习,当小老师的同学,要做好准备,在带领大家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引用一定的经典佳句,如下是403班学生上课的一个片段:



1、小主持:读书须字字响亮。从xx开始开火车读词语。站起来的同学读一遍,大家齐读两遍。



点评:这组同学(或xx同学)读得准确、声音洪亮,提出表扬(或掌声鼓励)。



2、小主持:词语回家。齐答:我们来读书。



小主持:读书有三到。 齐答:眼到 口到 心到



小主持:说读书方法(推荐读、齐读、分组读、小组开火车读,第x到第x小组x号同学起立)把课文读一遍。



大家边评价边读重点段落



3、小主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齐答:主要内容我概括。



4、小主持: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下面我把时间交给xxx



以上片段,要求小主持人根据自己发言的内容,引用恰当的佳句来过渡组织教学,不仅仅是组织教学的需要,最重要的目的是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强化引用经典佳句的意识,把读背的内容有意识地用在平时的说话、作文中,提升学生说话、作文时的文化底蕴、语言魅力。



三、品读课文,联想借用



自从步入生本教育的实验,在每一课的前置性作业中,我都会这样一个问题: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深受感触,由此你联想到了哪些事或哪些名言佳句?设计这一问题的目的有二:一是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二是教学生品读课文时拓宽思路,不是就文而文,而是学会旁征博引。刚开始学生有难度,经过老师的示范指导,优秀学生的引领,课堂上,常常给我带来惊。如:五年级上第一单元,有关读书的内容的名言警句孩子们联想到了很多,除了耳熟能详的:一日不书,百事荒芜。三日不书,便觉语言无味。读破万卷书,神交古人。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扑在书籍上就想借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有的好书,读起来就想同过去世界上最杰出的人们谈话。



其他的如: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



读书之法在于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我们可以由读书而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想把糠和谷子分开。



学习了《青山处处埋忠骨》学生联想到了俗语:世上最大的悲剧是黑发人送白发人。联想到了毛泽东的诗句“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学习了《毛主席在华山》学生领悟到了,“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学习了《落花生》想到了:“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学习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体会到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生活为你关上了门,上帝为你打开一扇窗。“路在人走,事在人为 。”学了《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明白了“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成功的时候谁都可以是朋友,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品读《珍珠鸟》,看到藤蔓中钻出的小家伙,不由惊叹:“万绿丛中一点红。”当我们被人鸟和谐相处感动:“实言,实行,实心,无不服鸟之理。”“爱是心灵的曙光。”等妙语脱口而出。品悟《钓鱼的启示》想到了:“衡量人的真正的品质,是看他再没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人生应该像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劝人做事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



品读《将相和》学生会联想到“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并改为“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可插荆。”--------



    (有段时间,班里的孩子迷上了对联,每学一篇课文,就尝试自己用一幅对联来概括,有机会再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四、把握习作,恰当引用



中低年级,孩子们在习作中,如果能恰当引用名言佳句,老师给予大力表彰没有给全班同学提过多的要求。随着年级的升高,语言能力的提升,就提倡全班同学要有“引用”意识,把“恰当引用”单列为习作评价的一项标准。当然要根据需要,决不可死板教条,生啦硬塞,否则有画蛇添足之嫌。这样做的目的仍然是提高学生的“引用意识”,在习作练习中练习引用,有望达到写文章会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只要坚持,总有收获。下面是学生的一些习作片段摘抄几段:



节选一:



当然,蚂蚁不可能会魔法,也不可能与人用语言交流。但是,这是一种“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的表现;是一种“人心齐,泰山移”的精神。



是啊,“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小的”。如果,一块土地,只有一棵草,不会有人光顾;而,有一大片绿茵茵的草,就会有人游玩。如果,一个花园,只有一枝花,不会有人照料;而,有百花齐放的万紫千红,就会有人欣赏……对于人类,我们需要的不是一枝独秀的孤傲美,而是万众一心的团结美!



“一根筷子容易断,十双筷子断亦难”。当外国侵略者掠我中华时:“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这里有一个词,前面提到过。对,就是“万众一心”!如果不是这种团结的蚂蚁精神,当时落后的中国,现在还会属于我们吗?



---------



“独乐乐,不如与众乐。”若你有同甘共苦的伙伴,你的私心就会被团结的风吹到九霄云外,不得重生。若你私心重重,不久,孤独的乌云就会把你团团包围。不见天日,阳光永远无法射入你的心灵。



——选自刘书琦《别惹蚂蚁》观后感





节选二:  你们是纯洁的,就像那百合花;你们是坚强的,就像那白杨树;你们是自由的,就像那快乐的鸟……



“蒿草之下,或有兰香;茅茨之屋,或有侯王。”加油!----选自《给山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节选三: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人穷志不穷。”不管你身处什么境地,都不要做对不起他人与自己的事,要挺起胸脯光明正大地做人。“富视其所不为,穷视其所不取。”张文思有一种深入骨髓的高尚,是千金万银都买不为换不到的。



同是穷人,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只在一念之差,却成就了高尚与卑劣。



                                     ----选自周子淇《同是穷人》





 诵读,创景学用------主持,活学活用-----品读,联想借用-----习作,恰当引用。以上四点,体现了一个循序渐渐的学习过程,教师有引到放,学生由说到写,有理解到领悟再到灵活运用。符合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的规律,既在一个读经典、用经典的氛围中来学习运用。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