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慎重地告诉你,打开作文之门的关键密码是“发现”和“表现”时,也许你会大不以为然:谁不会“发现”和“表现”呢?“发现”和“表现”怎么就成了打开作文之门的关键密码呢?请相信,我不敢危言耸听,也不愿虚张声势,只是从作文的基本要求来解说,“发现”和“表现”,对于写好作文,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一、要有“发现”的本领
一个普普通通的苹果,所有的人都规规矩矩地纵向剖开,而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却固执地横向切开了,于是,她发现了里面藏着的“星星”。为什么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总是那么新鲜、有趣呢?因为孩子的“无知”,才造就了他们独具的慧眼,才使他们有了探索世界的勇气和热情。“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的话总是那么经典而耐人寻味。世界这么大,生活这么美,时光这么好,我们应该满怀热情和好奇,睁大双眼,用单纯而善感的心灵,用宁静而平和的呼吸,去感受世界的多姿多彩,去打开观察世界的多棱镜,五彩缤纷的花色定会让我们惊喜不已:原来,妈妈的唠叨里包容着那么多疼爱和期望;考试的失利也能产生促发自己争取优秀的动力;恼人的雨水冲洗下的绿叶红花会更加清新鲜灵;每一个小小的昆虫身后都有着神奇美妙的故事;一次普通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成为自己人生旅途中醒目的坐标……
发现是一种极其高超的本领。没有智慧、新奇的“发现”,就不会有成功的作文。那么,我们需要发现什么呢?说来很简单。我们需要发现——生活中的感人细节。但问题是如何去发现?我想起了一个事例:人们发现三四岁的孩子不喜欢呆在超市里。这让大家很不理解:超市里五颜六色的小玩意儿为什么不能吸引小孩子呢?很多专家都无法释疑,但有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解答了这个问题。他的方法是蹲下来,处在和儿童同样的高度环视四周,结果看到的全是大人的腿。这就告诉我们:“发现”来自于换位思考。我们只需换一种眼光,就会有新奇的发现。
请看三年级学生倓佳的文章《我的冤家老妈》:
我的冤家老妈
倓佳小屋 http://blog.xxt.cn/29231876939813783
今天说说冤家老妈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毫不含糊。
期中试卷发下来了,晚上改错题,妈妈问:“错题老师讲过吗?”“没有,明天才讲卷子。”妈妈说:“你自己去改错。”改完了交给妈妈看,妈妈变了脸:“你这会儿咋会呢?每次考试都告诉你别粗心,总是屡教不改!往我跟前来。”忽闪着眼睛看看妈妈,她的神情好像有一半生气一半无奈,我犹豫地往后退了一小步,妈妈似笑非笑瞧着我,我又退了一步:“妈妈我怕挨巴掌。”“我看你呀就是不打不长记性,也许挨一巴掌,就改了粗心的毛病呢。”“才不是呢,打傻了啥都不记得了。”“你往我跟前来一点,我会吃了你吗?”“我看我还是离你远一点安全。”说着我退到茶几旁边。
妈妈一下站起来说:“你就是跑到天上去,我也要把你抓回来。”说着朝我走来。我一看撒腿就跑,围着茶几边跑边喊:”我要飞到天上去,妈妈虐待小孩。佳佳加油,妈妈漏油,飞呀!”两只胳膊像翅膀一样上下舞动。妈妈忍不住“扑哧”笑了。我这才松了一口气,感谢上帝总算让我逃过一劫。
刚学过《元日》,晚上的作业是《元日》写了哪四件事?不会做去问妈妈。妈妈问我:“老师没教过吗?”我急着想知道答案顺嘴回答:“没教。”“把书拿过来。”翻开了《元日》,后面清清楚楚写着四件事。妈妈一声大吼:“去,阳台上罚站去。”我低着头老老实实朝冷冰冰的阳台走去,心想:“糟了,这下撞到枪口上了。”阳台没有暖气,很冷,一会儿,妈妈让我进了屋。看着妈妈阴沉的脸,我大气不敢出,深深地低着头。
妈妈冷冷地说:“背‘三许三不许’。”我小声地背着。“大声点再背一遍。”我提高了音量:“允许不会,允许做错,允许考低分;不允许不认真,不允许得过且过,不允许推卸责任。”背完了妈妈问我:“你犯了哪一条?”“我犯了得过且过,推卸责任。”妈妈问:“以后怎样做?”“下次再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我说到做到。”妈妈的脸色不像刚才那样难看了。我心想:“今天好险呀,以后一定得说话算数,要不然下次可没有这么幸运了。”
我没说错吧,我的冤家老妈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毫不含糊。你可别认为妈妈严厉就是不爱我,我明白,她是为了培养我良好的习惯。其实,妈妈很疼爱我,你瞧——饭桌上我想喝鸡蛋醪糟汤,妈妈放下正吃着的半碗米饭,出门给我买醪糟去了……
这篇文章写“老妈”对“我”的严格要求,“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毫不含糊”。文章通过两件事来印证“老妈”对“我”的“毫不含糊”。第一件事详写“改错题”,“我”在老师没有讲解的情况下把错题都改正对了。这说明什么?当然说明“我”考试时粗心。“老妈”能不生气吗?批评也就在所难免。当“老妈”一句“往我跟前来”,引出了下面一段很有情趣的场面描写。表面看是“我”怕挨打,要逃;而情节展示的却是母女间那种无法言表的亲情:妈妈气女儿的粗心大意,疼女儿的天真可爱,女儿也知道妈妈的心,所以才敢大胆地逗妈妈,并且很机灵地化解了挨打的危机。第二件事也很有戏剧性,“我”不看书不复习就做题,以至于再次惹妈妈生气。这次先是罚站阳台,再背“三许三不许”,而后下保证。“老妈”果真是说一是一。文章的结尾很巧妙,仅仅用一个小小的细节,就把妈妈对“我”的爱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在日常生活中,当爸爸妈妈为我们做某些事时,不要总觉得理所当然,而要换位思考:爸爸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会有哪些牺牲?他们的良苦用心是什么?多想想这些问题,我们就会渐渐学会体会、品味父母之爱,并进而会产生感动。有了感动,就会懂得感恩,就会对自己的错误或不足进行反思,从而生发出其它种种更复杂的情感与思考。如倓佳的文章中,我们就体味出了她对妈妈的理解。妈妈为什么要那么严格地要求“我”,并且达到了“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毫不含糊”的严肃程度?经过换位思考,“我”懂了:原来妈妈“是为了培养我良好的习惯”。理解,正是母女亲情的沟通点。平时,即使是“我”的一个小小的“想喝鸡蛋醪糟汤”的愿望,对于妈妈来说也是天大的事,于是“放下正吃着的半碗米饭,出门给我买醪糟去了”。当“我”发现了妈妈的爱,理解了妈妈的严厉,“我”就会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来报答妈妈的爱。
横着切苹果,我们会发现珍贵的“星星”;站在别人的立场,我们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就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发现内心的感动,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发现人物的“闪光点”,发现亲情,发现细节……如果从小做小发现者,那么,长大就可以做大发现者。
二、要有“表现”的技巧
“表现”,说白了就是:怎样写,它属于语言表达的问题。
“发现”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而“表现”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没有“发现”的本领,就难以获取新鲜的材料;没有“表现”的技巧,就写不出漂亮的文章,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
儿童少年的作文,根子上的问题就两个:“写什么”和“怎么写”。前者是生活和思想(发现);后者是构思和表达(表现)。我总想,人人都在生活,为什么同样的生活,有人能写得生动深刻,有人挤牙膏也写不好,说穿了是对生活有没有想法的问题。而想法,对少年来说,大多是从间接经验,也就是从书本上得来的,书上哲人的思考,带动了孩子的直接经验。比如看了书,心里开窍了:对对对,我也是的,有一次我……;或者做了什么事,想起看到书上的说法,眼前一亮:对对对,书上说……就是这么个道理。整理整理写下来。看,想,写,往复运动,盘旋上升,久而久之,就既有生活又有思想了。思想就是生活的显微镜,能看见极小一块生活的切片,原来也是一个极其活跃的奇妙的世界。没有思想,即使自己活得跟小说似的,他也感受不到。一句话:是思考带动了“生活”,启发了构思和表达。而不是“我也想到了,我也做过了,就是没有词!”写不出来,压根不是“词”的问题。换句话说,思考到了,“生活”够了,词不词的不是大问题,实在没词,就像平常说话那样去写,会更有效地展现儿童少年的童趣天性,照样能写出好文章来。
教科书上说,作文的表现手法包括了诸如: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渲染、详略、倒叙、插叙、描写)等。这些咱统统撇开不谈,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太深奥,太复杂,太麻烦。实际上,“表现”的技巧完全可以简化为四个字——“身临其境”。只要做到了“使人身临其境”,文章就会富有感染力,就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我们通过心要飞翔(六年级)的《偷拍“哈宝宝”》一文来解说这个问题:
偷拍“哈宝宝”
心要飞翔 http://blog.xxt.cn/ljh805
“昨晚淘气生了四只小狗狗!”
自从姨从电话那头传来淘气的最新消息之后,几乎每天都有淘气和哈宝宝的新闻发布。
“淘气最小的狗宝宝卡在狗笼缝了,淘气急的团团转,仰天长啸求救呢!”
“哈宝宝还没有睁开眼呢!”
……
话说与我的亲密伙伴哈士奇“淘气”半年不见,淘气已荣升为“狗妈妈”,这消息还真让自认为颇有定力的我好奇不已:哈宝宝长什么样?真想插上翅膀飞到淘气身边。好不容易易捱到元旦放假,带着俺准备好的 “锦囊妙计”直奔姨家,当然一进门就少了淘气必备的“见面礼”——亲密的拥抱。淘气正在享受和哈宝宝一起的幸福时光呢!
最挂心的是看看哈宝宝。它们住在阳台上。为了安全起见,我马上找来厚棉袄身上一裹,往阳台靠近。谁知俺这个“大粽子”一出现,淘气立马杏眼怒睁,毛发直立,一副随时要扑上来拼命的架势,平时对我的亲切友好不知道跑哪儿去了,吓得“全副武装”的我落荒而逃——看狗事小,保小命事大。
“瞒天过海”不成,咱就不会用 “调虎离山”?难道淘气还是神仙不成,不吃东西?到厨房拿一根羊骨头,一边晃着骨头,一边喊:“淘气,吃羊骨头啦!”淘气扭头不放心看着哈宝宝们一眼,又垂涎欲滴的看着美食——羊骨头在我手中晃呀晃,真是两难取舍!大约几分钟后,淘气再也耐不住诱惑,慢慢从阳台一步三回头地走过来。我把骨头放在厨房地上,看到淘气走进厨房,说时迟那时快,立马“通”的一声拉上厨房门,急忙乐颠颠奔向阳台。
哦,多可爱的哈宝宝,四个哈宝宝紧密地依偎在一起,闭着双眼正在舒服地睡觉呢,黑白搭配的皮毛衬着红通通的鼻子,猛一看咋像荷兰猪呢,一个个圆鼓鼓的身子真像小肥猪,额头上明显的三把火就是正宗的哈士奇。轻轻抱在怀里,小家伙幸福得哼哼着,很享受被抚摸的感觉呢!光滑的皮毛摸上去就像绸缎般丝滑。
还没来得及拍照呢,那边淘气已气急败坏,不停地用爪子抓门,还不时“嗷嗷”叫几声发出警告,一副上当受骗后的生气样子,我急急忙忙拿出相机一阵狂拍,然后赶紧三十六计——走为上。
偷拍终于成功了。这甜美的心情我回头会分享给大家的,不要着急哦!
读过这篇文章,我们感觉给哈宝宝拍照的过程似乎就在眼前,这就叫“身临其境”,也叫“现场感”。小作者是怎样写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的呢?
①巧妙渲染,烘托出气氛。文章一开始,就列陈姨的电话内容,把“淘气”生哈宝宝的消息张扬起来,并诉说自己对“哈宝宝”的关注,凸显“我”“真想插上翅膀飞到淘气身边”见到“哈宝宝”的好奇心情。这样一烘托,就吊起了读者的胃口,受小作者的情绪感染,我们也不由得心怀好奇地急于想看看“哈宝宝”。这种现场感是渲染手法制造出来的。
②抓住细节,点亮动人点。第一个细节是,“我”穿上厚棉衣接近淘气,而淘气“杏眼怒睁,毛发直立,一副随时要扑上来拼命的架势,平时对我的亲切友好不知道跑哪儿去了,吓得‘全副武装’的我落荒而逃”。第二个细节是,我用骨头“调虎离山”,把淘气骗进厨房的过程。以上两个细节既写了淘气护犊,也写了“我”为看到“哈宝宝”而机灵调皮地与淘气斗智。第三个细节是,对“哈宝宝”的模样、动作的刻画,突出了“哈宝宝”的可爱。第四个细节是,交代被关的淘气的表现,“不停地用爪子抓门,还不时‘嗷嗷’叫几声发出警告”。这个细节是不能少的,少了它文章就缺失了真实感。这些片段描写都很有生活场景感,写出了小作者的独特感受,自然也就点亮了文章的动人点。
③运用对比,展示出心理。文章写到“我”去姨家,“一进门就少了淘气必备的‘见面礼’——亲密的拥抱”,这是侧面交代淘气与“我”的深厚感情。我们可以想见以往淘气是多么欢迎“我”的到来。然而接下来,不只少了“亲密的拥抱”,而且更与“我”为仇,不得不让“我”设局来骗淘气。这里面还穿插了必要的心理点缀,再现了当时的心境。这样一来,就有效地加强了场景的真实感和情节的合理性。
一句话,小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对比手法、情境烘托、夹叙夹议等手段,融进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与思考,写出了对于生活的那份感动与难忘,给我们还原了真实的场景,取得了良好的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掌握了“表现”的技巧。
打开作文之门的关键密码是:“发现”和“表现”。我们要从“发现”入手,学会“换位思考”,习练“身临其境”的真功夫,由此,也就走进了“表现”的自由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