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同题课例评析
——2015年焦作市语文优质课大赛听课有感
2015.5.17 星期日 晴
2015年焦作市优质课大赛于
《故乡》是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之一。经典小说中最基本的、精华的内容必须让学生领会和鉴赏,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不断变换,经典小说还要常教常新。
抛开这次优质课大赛的初衷——尝试经典文本的新教这一方面,这两节课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
比较评析
卢老师的《故乡》教学课例特点主要有三点:1.形式活泼的字词教学。字词教学依然是初中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语文课堂上一定要有字词教学。2.把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学生对少年闰土不陌生,卢老师由学生熟悉的情节入手,唤起了学生的已有记忆,降低了学习难度,较快地进入文本学习。3.人物形象分析透彻。卢老师把研读中年闰土的形象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分别从人物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进行赏析,其间学生活动充分,如圈点批注、抓关键字词品析语言、朗读、心理描写训练,较好地把握了中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大大助于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刘老师的《故乡》教学课例特点主要也有三点:1.牵一发动全身。以语言描写为抓手品析人物形象特点,带动其他内容的学习。2.课堂细节。比如,学生在圈点勾画描写闰土的语句时,刘老师提醒学生关注标点符号。3.教学内容较为精确。这个方面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习目标2“根据人物语言分析其性格”,除了引导学生赏析闰土这一形象外,还组织学生分析杨二嫂这一次要人物;另一方面,赏析杨二嫂这一人物时,刘老师安排的学习活动为分角色朗读,小组合作,由学生的精彩朗读可以看出这一活动的精确。
探讨商榷
卢老师执教的《故乡》课例中,笔者个人理解,有几点需要与卢老师商榷。
一、也许对比更易把握人物形象
在落实目标重点2“揣摩人物描写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时,教学环节分为两大块“品读少年闰土”和“研读中年闰土”,重心落在“研读中年闰土”这一环节上,从外貌、神态、语言三个方面进行“品”。第一块“品读少年闰土”,卢老师只是作为唤醒小学所学的记忆,一带而过,如果把“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进行对比教学,那么,学生对中年闰土的变化理解更深,也许,在理解“作者塑造闰土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问题时,更能水到渠成,而不是由教师得出结论。
二、穿插人物心理描写训练
教学环节四“研读中年闰土”中,第二个步骤是“分析人物之神态、语言描写”,在分析过中年闰土“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之后,卢老师设计添加了一个学生活动——人物心理描写训练。笔者认为,在学生没有整体把握中年闰土这一形象的情形下,让学生“写一写他此时想什么?”,“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学生理解困难,的确,通过微写作——心理描写能促进对中年闰土此时心理的了解,只不过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有拔高之嫌。课堂教学中,展示学生的小练笔时,学生并未写出自己的理解,而是卢老师的解读。
其他,如背景介绍时的语言是历史教科书中的话语,八年级学生已学习过,我们教师能不能查阅更多的资料,选取精当的介绍呢?
刘老师执教的《故乡》课例中,笔者粗浅认识,有几点需要与刘老师商榷。
一、课堂节奏不分明,主次不明显。
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主旨探讨以及课堂小结四个板块,除了人物形象分析用力多之外,其他三个板块用力均匀,体现不出重点。如果人物形象分析再加入“我”这个形象,课堂内容更为丰满;“主旨探讨”和“课堂小结”合二为一,主次更为分明,课堂节奏就更为鲜明。
二、课堂语言还需雕琢
1.在“梳理故事情节”板块中,如果教师这样设计问题:从“我”的视角梳理故事情节,这样学生就较容易填出“( )故乡——( )故乡——( )故乡”。
2.在“分析人物形象”板块中,“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年闰土他现在这样说话”、“杨二嫂为什么这样跟我说话”,刘老师的提示为“封建等级观念”,笔者认为,改为“封建礼教”更为妥帖。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看出封建礼教只有“吃人”二字。
一天半的听课观摩学习,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