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 进 “六 个 阶 段”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四)
于是,他在很多年里一直在尝试各种方式,希望营造出好的班风,引导学生为“对的理由”循规蹈矩,事实上,这个目标本身就是苛求。
但是
他很快把“六个阶段”引入班级管理;很快,“六个阶段”就成为凝聚全班的粘合剂。在“六个阶段”的引领下,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从出生开始,很多孩子接受的就是第一阶段的思考训练,一切行为几乎都以“不惹麻烦”为原则。
“再不写作业,等你爸回来,你就倒霉了!”母亲经常这样说;
“嘘!别说话了,老师来了!”孩子们紧张的彼此告诫着;
……
这样的生活场景是何其熟悉,但是,这样的教育孩子到底对不对呢?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第一阶段的思维是以恐惧为基础,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
回想一下,我们是有多少人是真的相信“本来就应该做功课”而把功课做完?我们通常是因为不想惹麻烦,才把功课昨晚的,不是吗?
事实上,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能明白这一点儿,真正明白我们做每一件事的动机和目的,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要少走很多的弯路。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超越了以恐惧为基础的第一阶段,
诚然,孩子们因为良好的行为获得奖赏,无论是糖果、玩具,还是虚拟的红星、红花,这种方式都可以大大地强化孩子们良好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很多人看来,我们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
但是,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孩子们慢慢长大,也慢慢学会了取悦他人,尤其是父母
“妈妈,你看,这样你喜欢吗?”听到这样的话,身为人母肯定很开心;
来到班里,学生坐的挺直了腰板,表现出符合我们期望的行为,身为人师,我们肯定很欣慰;
特别是他们这么做的理由,不是因为恐惧,也不是索取奖励,仅仅是想让我们高兴,并以此为荣的时候,我想,没有几个人会不高兴的。
可是,
没有谁能代替自己的成长,也没有谁能陪伴孩子一辈子,为取悦某人而努力,绝非长久之计。事实上,我们可以做的更好。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现代社会就是一个到处充斥着规则的社会,在家里有家庭的规范,在学校有学校的制度,走在马路上则要遵守交通规则,规则无处不在,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那么,教会孩子明白规则、接受规则并愿意身体力行,是我们当
能达到第四阶段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雷夫却对孩子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越规则,从而超越自己。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接着,
我们可以按照
因为人们都能体谅别人!
事实上,无论是对儿童还是成年人,第五阶段都是难以企及的。但是,
但是,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我们队对孩子有很高的要求,并且尽力而为。正因为孩子们无法无天,所以我们更需要提高期望,不能让无可救药的行为迫使我们降低标准。”本着这样的理念,
这个阶段不仅最难达到,也是最难教的。缘于这个阶段教与学的矛盾,
于是,
这些艺术作品中的优秀人物,他们的行为不是取决于恐惧、取悦他人,或是规则,而是他们心中都有一套行为准则并践行之。
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学生们从中感受,并要孩子们达到这样高的境界,尽管很有难度,
事实上,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积极有效的引导,雷夫的学生们达到了教育上最美好的境界,他们成功了。
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可以读出了春天的脚步;从穿石的滴水中,我们读出了坚持的可贵;从“六个阶段”中,我们可以读出
走进“六个阶段”,我们可以了解到
走进“六个阶段”,我们可以懂得原来我们可以做的更好;
走进“六个阶段”,我们可以携手一起创造新的教育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