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的发展历程来看,数的产生是先自然数(整数),然后分数,最后小数。我们的教材在编排时也遵循了这样的顺序,符合“数”的发展进程。和学习分数一样,学生对小数概念的理解要比对小数计算的掌握困难得多。因此,本单元内容的呈现思路与分数初步认识相似,仍以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和活动为场景,通过人民币、米制系统、面积、数尺或数轴这样的直观、半直观模型来帮助学生感受小数与十进制分数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小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要点是:
能结合情境说出小数的具体含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能根据所给的情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会提出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并能正确列式解答。
学生存在问题:
在读小数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3.78读作三点七十八。我再次强调,小数点之前数的还按照原来整数的读法读,小数点之后的只要按顺序读出数字就行了。结果又出现了这样的情况:70.8读作七零点八。当然这只是少数学生,说明他们对小数的读法掌握的还不是太好。
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学生都知道要先比较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但是在比较小数部分时,有些学生不是一位一位地比,而是看哪个位数多哪个数就大。如:5.8<5.78,他们认为8没有78大,对小数的意义还是不太理解。
计算小数加、减法,如果两个数都是小数的话会计算,知道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就对齐了。但遇到小数和整数相加减,就不知道该怎样列竖式了。如:8.7-7=,有些同学把7和7对齐了。我的方法是把整数看作几点零,就行了,现在只有极个别学生有时还会出错。
单元评价:
评价“小数的认识”时,可以提供购物或者用米度量的情景,让学生说出情境中小数的具体含义,也可以比较同一个情境中几个小数的大小。
评价“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时,可以分为简单的口算或笔算,也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考查,实际问题呈现形式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可图文并茂也可简单文字叙述。
下面是我的部分评价样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