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走进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眼球被一个个智慧故事所吸引,这些故事也正是给予王崧舟老师教育思想和灵感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我感受颇深:
一个人刚入禅门,求佛心切。第二天早餐时,他就迫不及待地向师父请教想了一夜的问题:
第一,我们的灵魂能不能不朽?
第二,我们的身体一定会化为乌有吗?
第三,我们真的会投胎转世吗?
第四,我们如果能投胎转世,那么能不能保留这一世的记忆?
……
此人一口气向师父提出了十几个问题,正当他准备继续问下去的时候,却被师父的一句话打断了:“你的早餐已经凉了。”
从这个故事,王崧舟老师感叹道:“与其坐而论道,不如面壁参禅。生命的真义是体验,是当下的体验。我们有太多的思想,却少有扎实的行动;我们有太多的希望,缺少有踏实的耕耘;我们有太多的质疑,却少有切实的求证。生命的能量就在这些太多的思想、太多的希望、太多的质疑中被白白地耗费了。”
无独有偶,我曾读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座美丽的花园,因无人管理渐渐荒芜了。里面没有了鲜花,只有有毒的恶草和刺人的荆棘;除了蟋蟀在草丛里哀鸣,听不见别的声音了。美丽的池水也渐渐干涸。
有一天,忽然来了几个人。他们看见这座美丽的花园出现这样凄凉的情况,几乎要痛哭了。他们坐在快要坍塌的草亭的破椅上,谈起这座花园以前的景象,每个人脸上都显出追羡惋惜的神色。一个人叹息道:“难道我们就任它长此荒芜了吗?”其余的人都毅然站起身来,答道:“不,决不!我们大家应该齐心协力把它整治好。”于是,大家跑到池旁,坐在一块假山上,细细讨论怎样改造这座荒芜的花园。
青蛙带着满肚子的喜欢,有池岸下的石罅中跳出来听。终夜悲鸣的蟋蟀也暂停了它的哭声,由草丛中露出半个头来,看他们讨论。他们悉心地讨论,还用粉笔在石上画了许多草图,计划花园中的种种布置,他们由黎明讨论到早餐过后,还没有商量好一件事。因为他们的许多意见不一致。青蛙暗暗想:“他们为什么还不动工,只在那里滔滔不绝地讨论呢?”后来他们舍弃了将来的详细计划,转而讨论改造这座废园的入手法。
A说:“应该先把恶草和荆棘砍出掉,然后才能把花木栽下。”
B说:“不对。应该先把花木运来,然后砍除恶草和荆棘,因为——”
C说:“我表示同意A君的话,恶草和荆棘如果不先除去,佳木好花是决不能在中的,因为——”
其余的人说:“C君,你的话错了,我赞成 B君的意见。因为——”
他们各具了许多理由,互相争辩着,还引了许多例子来证明他们的话,由早餐的时候一直争辩到正午,家家炊烟起了,还没有停止;甚至于意见不合,互相谩骂,而且扭打起来。
青蛙等得不耐烦了,哭丧着脸不高兴地一步一步慢腾腾地仍旧走进石罅中去。蟋蟀的希望也渐渐地减少了;它不愿意看见他们的争斗,终于把头缩回草丛中,跑到墙角下,拖长它的音调,重复曼声悲鸣起来。荒芜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这个故事的寓意不言而喻,如果我们只是说空话,而不付诸行动,不能脚踏实地地做些实事,将一事无成。
想想我们的教育教学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常常花大量的时间讨论东家理论西家思想,却少有时间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探求论证孰是孰非;我们总是像“墙头草”,不断地迎风追随流行的教育思想,却少有脚踏实地去摸索总结适合自己的教育之路……讨论过来,学习过去,总在原地打转转。
我们常说:“教有法但无定法。”究竟什么样的方法才叫好方法?我觉得“适合学生发展”的才叫好方法。也许一个老师没有高深的理论,但他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找到了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思路,教得轻松,学得愉快,我觉得不失为一个好老师;如果一个老师说起高深的理论一套一套的,可真正面对学生的时候却束手无策,岂不是“纸上谈兵”?
想想这几年师资培训,我们何尝不是“坐而论道?”真正结合当地教育实际需要的成分有多少?当然,必要的“道”要论,但我想,我们更应该多面对活生生的“人”“参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