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的“乱” ───对症下药
音乐课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说话的、开小差的、偷看课外书的、调皮捣蛋的。造成音乐课“乱”的原因很多,大凡见此现象,许多老师都会惊叹:这样的课堂太乱了,教师组织能力太差,一点课堂常规都没有,或是归咎到学生太活跃。
其实,音乐课上“乱”的现象是有着一些潜在的、深层次的内因。首先,找到“乱”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力求使音乐课堂活跃而又深刻,自由而又规范,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
我认为首先要提高认识。古人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由此可见,提高儿童对课堂常规的认识,对他们在音乐课上的表现具有强烈的指向和激励作用。要提高孩子们对课堂常规的把握,必须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小处、从具体事情中形成影响和概念。例如:二七班刘林浩总喜欢在上课时打闹、说话,前面坐的同学课代表翟传欣总是向我告状。我说了他几次也没用,他意识不到自己给别人增添了麻烦。随后的几周中,我便让他当音乐课代表,管课堂纪律。几次下来,他红着脸对我说:“张老师,他们中有的人不听我的,光说话、捣乱,真麻烦。”我笑着对他说:“体验到课代表的难处了?也体验到老师管学生时的心情吧!”他不好意思地点点头。这位学生便是在真切的体验中,感受到了自己不应该给他人、给班集体造成麻烦。
另外,在一些集体活动之前,老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并直接指向行动。如音乐课上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共同遵守合作规范是合作成功的基本前提,并对合作中的分工要求进行细化,同时还要给孩子们讲清道理,让他们在自己的起点上认识到为什么要这样做。
理智的师爱要求教师在遇到“乱”时运用自己良好的思维品质,对突发事件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巧妙、果断地“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