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学习工具。有了它,知识不再枯燥;有了它,学习不再乏味;有了它,学生便能在快乐中学习。
一、 情境导入,激情引趣。
教师利用声音、图像等多媒体巧妙设计情境引出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新异的氛围中积极思考、讨论探究、产生好学之乐。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先为学生播放一段有关地球的录像:远看,在浩渺的宇宙中,地球像一叶飘忽的扁舟;近看,地球像披着一层白纱的蓝宝石;特写一,地球上人类幸福的生活;特写二,人类肆意破坏环境,自然灾害接连而至……鲜明的图案,生动的背景音乐,加上极具感染力的解说词,学生仿佛步入太空,又仿佛周游世界,从不同的角度对地球有了初步地了解,而深入探讨“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的问题更是学生渴求的。此时,师生开始转入新课的学习便水到渠成。
在设计口语交际课《我的家》时,制作了这样一个导入新课的课件:一个小女孩和爸爸、妈妈一起离开家,走到市中心的一家超市购物,小女孩独自走到超市外面玩,迷路了,小女孩哭了。教师播放完这一段动画片后,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要帮助小女孩想办法,教师相机领导,于是,学生围绕着说清“我的家在哪里”展开了讨论,由于有具体情境的导入,学生不仅明白该说清什么,更明白为什么要这么说,“说路”通畅了,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自然解决了。
利用信息技术特有的优势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又怎能不身临其境、自得其乐呢?
二、融入情境,丰富知识
网上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在课堂教学中对于知识性较强、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文章,学生理解起来往往较难。教师根据教材与学生实际,适当疏理其中重难点,融入情境,丰富学生的知识。
《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第三段揭露了英法联军的罪行。而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既遥远又陌生。在教学时成功地运用录像这一视听觉媒体,便能完成情感转折,并使之达到高潮。如老师过渡:“当年圆明园如此辉煌,多么令人自豪,但是……”陡然一转,通过大屏幕放映“火烧圆明园”的录像。直观、鲜明的图像,生动而精炼的语言,具体再现了当年那残酷的一幕。学生亲眼目睹了侵略军的强盗行径,亲耳听到了那一声声愤怒地谴责,愤怒之情油然而生。
教学《新型玻璃》一文,首先,让学生提出自己最想明白哪些问题,经总结后归纳出如下几个要点:1、新型玻璃“新”在哪里?2、新型玻璃有哪些用途?3、还有哪些新型玻璃?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自学课文。有的上网搜索资料,有的上网交流信息……忙得不亦乐乎。在汇报时,学生所得出乎意料,他们所收集到的信息比课文要具体详尽得多,对玻璃的了解超出了本文的要求,以至在谈到学完本课的感受时,许多学生异想天开,渴望不久的将来他们能创造许许多多功能奇特的新型玻璃。从学生兴奋地言谈中我们感受到了创新思维的迸发,感受到自主学习的成功快感。
网络技术犹如给了老师一顶神奇的魔法帽,当问题很多时,当问题很难时,你要做的,是让孩子们带着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步入神奇的网络世界,汲取知识。
三、 化难为易,体验成功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通过深入浅出的引导,能使学生学习的坡度降低,化难为易,激发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之乐。
在低年级的课文中许多优秀诗篇要求熟读成诵。如《草》、《春晓》、《悯农》等,为帮助学生记忆,需让学生明白诗句的大致意思,而教师若逐句逐字的讲解又超出一年级学生的理解范围,此时,若能将诗句所描述的画面、情节等制作成课件,学生对照画面逐句朗读,使形象的感知与抽象的语言表述相结合,不用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诗意便心领神会。因而,不用“读书百遍”,“其义”便“自见”了。学生不必苦读便能背诵,自然乐在其中了。
再如《詹天佑》一文中有关“人”字形铁路的设计对于从未见过铁路的山区学生来说,想象起来有些困难,要求学生画示意图时,学生画出的“人”字形铁路的交叉点处的弯度比公路的弯度还大,可见他们从文字表述中无法体会詹天佑这一举创在何处,新在哪里,利用CAI课件能轻而易举的使学生矛塞顿开。首先,教师演示按“一”字形线路设计上山,其坡度最大的超过90度,火车根本无法上山;继而教师按“S”型线路设计铁路,坡度降低,但火车无法转弯;最后演示“人”字型线路,不但坡度降低,火车也能通过前后两个车头调换方向继续前进。至此,学生明白了“人”字型线路设计的独到之处,深深为詹天佑的创新之举而折服,文章的难点得以突破。
信息技术辅导教学,不仅能降低难度,更能使学生享受成功之乐。
综上可见,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生动活泼、高潮迭起,情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