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呢?”如果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父亲虽然没有犹太人这么刻意去做,但是在他的影响下,我们不知不觉中也都喜欢上了读书,现在虽然我也已经长大,步入中年人的行列,但是读书的习惯却一直没有变,不为什么,就为快乐。
最近老是回想起小时候的点点滴滴,不知道什么时候,一种说不上来的感觉一下子就会涌上心头。
“ 家是温柔港湾
你我停泊的港湾
风雨再大都不怕
只要有个温暖的家
爱是温柔港湾
你我渴望拥有它
旅途再苦也不怕
只要有个温暖的家…… ”
我非常喜欢这首歌的歌词,它让我回味无穷。家是永远的岸,家还是我阅读的乐土,这块乐土扶我快乐地成长着——
我的小时候,正好处在七十年代,一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性的东西,另一方面那时候我已经能够记得红卫兵写大字报,搞串联等。现在我最欣赏爸爸的,就是当时不入俗套,爸爸的许多所作所为和那时候的时代显得格格不入:不管是那个组织来动员,爸爸都不为所动,他甚至把人家送给他的红袖标拆了,让妈妈给我们做成小衣服穿。在绝大多数人忙着搞运动的时候,爸爸坚持学习,还利用仅有的几次到外地的机会给我们买了《看图识字》等,是我们对学习文化知识渐渐产生了兴趣。
我很喜欢爸爸妈妈听故事,现在看来老掉牙的故事,我们都会听得津津有味。等我们认字多了,爸爸就给我们买小人书,最多的时候达到200多本。那时候认识了梁山好汉、孙悟空、诸葛亮等,知道了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等,后来就是《儿童文学》《中国少年报》让我知道了知心姐姐、小虎子、王安忆、孙敬修,发展到最后是《中国青年报》《青少年日记》《中学生数理化》《语文报》《故事会》。不管是经济多么困难,我们家是从来不缺书的。有时候自己想要书,爸爸不在家,我就自己在河里抓虾,上树收集蝉蜕,地里挖药材,甚至卖过甘蔗,挣的钱全部都买书了。
受父亲的影响,读书成了我们家的习惯,没有人去组织,也没有人强迫,自觉自愿的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多少年过去了,都被父亲整理得好好的,一摞一摞摆放在那里。父亲用实际行动教育我们:读书学习蜜蜂,把采集到的东西加工成蜜,味道好,保质期还长。不要学蚂蚁,把东西堆放在哪里就不管了,很容易腐烂变质。当时父亲看病有很多“绝招”,让其它的医生很是羡慕,比如说拉肚子时间长了,就会使身体酸碱失衡,浑身疼痛,很是痛苦。这时候只需要花费几毛钱,补充一些碱性药品,中和一下就解决问题了。现在看来一点都不神秘,都是书本上现成的东西。
也许正是这样的习惯,造就了我们家的优秀成绩:爸爸2005年评为“河南省优秀乡村医生”,妈妈“2006年评为平顶山市十佳好媳妇”。1997年我们兄妹五个实现了爸爸妈妈“五子登科”的愿望后,继续努力,现在是“两硕一博两本科”。分布在北京、重庆、武汉、平顶山,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我是老大,平顶山二高副校长,主攻心理学;老二在平顶山市交通运输总公司任安全部部长;老三第三军医大学博士毕业,任职于西南医院;妹妹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就职于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老五在正大集团任销售部经理。并且在我们的带动下,这个多少年都没有大学生的,235口人的小村子,一下子涌出了29名大学生,被舞钢人称为“秀才村”。
虽然是时过境迁,家庭、地位、社会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都还保持着读书的习惯。不惑之年的我,尝试着考国家级心理咨询师,没想到背3000多个考试题。写两篇论文,每一个星期六和星期天都要去学习,几个月来,没有一次迟到,更不用说旷课。这是除了高考,第一次感到巨大的压力。
女儿受我的影响,读书也十分入迷,有时候吃饭都要喊几次才放下书本。 写作文《我最敬佩的人》,主人翁就是我,我感觉得到从“远亲”到“近亲”的温暖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对此没有多少的感触,因为我读书不为什么,就为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