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三年级作文 >

始于读.发于思作文

2018-03-10 
始于读. 发于思——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开学伊始,连续上了六天的课,甚感疲惫。周末,泡一杯茶,捧一本书,坐在柔
 

       始于读. 发于思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开学伊始,连续上了六天的课,甚感疲惫。周末,泡一杯茶,捧一本书,坐在柔软的沙发上,与书中的人物同呼吸、共悲喜,品味着阅读带来的全身心愉悦——这是我闲暇之时最幸福的时刻。最近,《给教师的建议》一直是我枕边的常读书。翻阅之际,掩卷深思,收获多多。

 始于读,读有所悟。书籍犹如一面镜子,映入眼帘的首先是符号和文字,而深藏在符号和文字背后的,则是思想和意义,折射出来的是读者的心境、心态、心绪,以及感受、感悟和感动。

  前苏联教育界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教育家:有鼓动用共产主义教育青年的加里宁;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欧美教育的克鲁普斯卡娅;有改造流浪儿童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有提倡教育促进发展的赞科夫;有为教育理论做出巨大贡献的维果茨基、巴班斯基;还有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成千上万的教师,他成为广大教师心中追求的偶像。《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部力作。

 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的最大收获,则是让我重新思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如何汲取营养、指导实践。

 发于思,思有所获。读书恰似品茶,第一遍喝的茶是味,第二遍喝的茶是香,第三遍喝的茶是甘,第四遍喝的茶是浓,阅读越有味。教师的阅读,要读出教学的感悟,读出教育的思想。如果没有思想,人就如酒囊饭袋、行尸走肉;就会一事无成、枉度一生;当然,就谈不上人格魅力了。

 在时下的教育中,教师疲于应付繁琐的教学教学事务,有心读书的教师不多,有阅读计划的教师更少。即使读了书,也仅仅是读考试之书,读教参之书,读应景之书,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反思自己以往的读书之道,也存在着差距。一是阅读内容狭窄。我常读的故事性很强的休闲书籍,如《拿破仑传》、《毛泽东传》;包含人生哲理的生活杂志,如《青年文摘》、《哲思》等。而对于教育类书籍,读得少,尤其是教育名著、教育经典。而是阅读计划欠缺,随意性强,有空就读,没空就落,无法做到再忙也挤出时间阅读。三是阅读思考欠缺,少做阅读笔记,缺乏深层思辨,也就难以有大的收获。

 我想,读书应该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必需。第一,扩大范围,不要局限某一类书籍,要跨越门类,博采众长。第二,计划阅读。每学期系统地读一两本教育名著,凸显专业性。第三,且读且思。在读中思考,在思中感悟,在悟中实践。

  成于行,行有所得。一位哲人说过:“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书是无声的老师,先做好读书人,才能做好教书人。读书是我们思量自己专业、生活处境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在读一些教育类文章,特别是教育专著,乃至教育经典,记录瞬间感悟,用以指导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第6条明确告诉我们“教育是一门等待的艺术”,尤其是后进生。我尝试着把这些理念运用到班级一个“老大难”身上。本来他的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半个学期后,经过师生共同努力,他的成绩有了很大进步。课堂上,他举手了,作业他按时完成了。。。。。。期末,终于被评为“进步之星”。

 的确是这样,只要你善于学习,一定会硕果累累;只要你给予一缕阳光,必将收获万丈光芒。读书,读书,再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语重心长。教育实践也证明:只要多读书,多思考,多践行,比教师苦教、学生苦学,更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几多时光,几杯香茗,几缕书香,几分惬意,以书为友,与茶相伴,最爱那一缕书香——《给教师的建议》。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