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插柳柳成荫
---语文教学的一点经验
三年前,阴差阳错从数学“改行”教了语文。个人成绩一路攀升,因成绩突出,令同行们刮目相看。
回忆当时,暑假结束,刚刚开学时,校长找到我说,因为语文老师调出的多,导致我校语文教师严重缺乏,需要改行试试语文。因为自己多年来有一个写日记的习惯,还发了几十篇博文,欣然答应了。
开学那一阵子,一时间觉得教语文无从下手,于是就搬个凳子慕名去听其他语文老师的课。听了十几节后,自己的课堂还是上不好,挺困惑。对比之下我发现:李红娜老师清晰地思路和课文分析我学不会;杨会民老师细致认真,轻松驾驭课堂的能力我没有;周庆广老师对文章中心的引申拓展我学不来;苏彩丽老师的不紧不慢,润物细无声的耐性我缺乏;冯红景老师扎实而又灵活的课堂我讲不出;还有其他几位老师精美的课件我做不出来。怎么办?自问时我没有退缩。既然教语文我不擅长,能否换个思路想一想,我会不会学语文呢?语文怎么学?我可否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语文呢?从自己学习经历找到了答案。简单说,学好语文无非听、说、读、写,四样功夫。
听主要指认真听老师讲,仔细听同学们的观点,听力。听仔细,听出意思,听懂就行。为了提高听课率,为了让学生听有所获,我每次上课都要准备几个相关故事来吸引学生。也有时候找来和课文极其相近的文章来对比欣赏。经过一天一天的实验,一节一节的尝试,我慢慢找到了诀窍。课堂插入故事只要把握住不跑题就行,很多时候,学生都觉得我的课堂时间太短,意犹未尽,不愿下课。
说就是把课堂的话语权教给学生,围绕课后问题查阅资料,展开讨论,给足学生时间就行,老师只需要督促其积极参与。学生说起来,思维就动了起来。慢慢就学会了思考提高了理解能力。为了鼓励学生说,我常常亮明我的观点,语文阅读题要突破标准答案的束缚,冲破这个藩篱。让学生敢说,放开说,说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错了也是收获。只当练习了口语,练了表达能力。对语文学习有益而无害。深刻的体会是:语文课堂不让学生说不行,老师光在课堂上讲不行,老师讲得头头是那也道不行。
读是学习语文最简单,最简洁,最有效的方法。读书看似是一个笨办法,能真正读进去书时收获可是最大的。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强调课堂上读书要做到三点:一是眼睛要盯住字词,特别是生字生词,甚至达到记住某一个生字生词是在那一课的那一句出现的。二是要大声读,大声读自己就监听了一遍,大声读一遍书等于小声读了两遍书。读书的效率一下子就提高了一倍。学习的效率也就提高了一倍。
写在语文学习中是最重要的一环。如果缺少了写,学习只能是学习了一半。如果缺少了写,前面提到的听、说、读的效果会大打折扣。我语文教学的深刻体会全在“写”上。
具体说,我有七个小法宝:一是写字帖。学生需有一本同步楷书字帖,每一课的生字在字帖上练习就行了,字的结构写法就全掌握了,不需要老师多讲,我只需定时抽查评比督促鼓励就可以。二是写笔记。我和学生一起写笔记。每一课的重点字词,重点句子,语文知识,补充拓展信息都写在笔记中,我改学生的笔记,学生查看批阅我的笔记,效果很好。这样做,我和学生的语文基本功都扎实了。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其乐融融。三是写日记。写30年教案成不了名师,写3年日记有可能成为名师。我没打算成名师,只是想督促学生写日记而已。所思所想所见所闻,都可以写进日记中。没有字数和内容限制,只要坚持写就行。日记贵在坚持。因为我坚持做到了,学生效仿也做到了。有力的促进了语文学习。现在班里王旭阳,王嘉欣,袁成旺,苏炳赫,杨晶雅,武巧盼,韦佳慧,王雪,焦熙阳等轻轻松松就能写一篇1000字的日记。再也不怕写作文了。四办手抄报。我们的约定是每周每人一张八开纸的手抄报。办手抄报的内容是,新近学习的内容按一个单元一个主题。每周一评比,好的表扬,张贴在教室展览。手抄报成了风景,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五是写作文。我的要求是,每两周一篇,要原创,写自己,自己家,自己的经历等。每次提供两个题目,一个课本上的,另一个是大家共同关注的。字数下限450字,没有上限,我喜欢学生的长作文。我常常鼓励学生,只有写长作文,将来才会成为作家。才能像莫言一样获诺贝尔奖。最值得骄傲的是,三年来我和学生一起写作文,我们共同成长,这是很多语文老师做不到的。六写周记。周记可以是在一周内发现的好文章,自己最喜欢的,不强调自己原创。主要目的是加强课外阅读,搜寻好文章的过程就是学习提高的过程。七是写诗。对大多数学生有点难,少数学生能作诗,这样的机会我得抓住。谁敢说我们班以后没有大诗人。我和学生一共写了8本小诗集,三百多首。虽然我们写的诗还很幼稚,但我们毕竟再写。我们知道,泰山4000个台阶,一定是从最底下的那个垒起来的。
写,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具体;写,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扎实;写,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根深蒂固,枝繁叶茂”。
以上仅仅是自己三年来语文教学的一点体会。回忆三年来走过的路,坚实而扎实,稳妥而积极,学与思结合,传承与创新同在。今天记下来,一是为鼓励自己,二是想和同行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