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文是个很典型的孩子。刚进入初一,别的孩子在新环境里尽力表现自己的优点的时候,他却在满不在乎的放纵自己:迟到、打架、不做作业、上课睡觉……
在无数次找他谈话后,我真的想放弃:这样油盐不进的孩子还真少见,任你苦口婆心、千方百计地劝说、引导,他依然故我。我很失望,一次次在心底里讨厌他,但我本着教师的职业良心,依然在送他出办公室时装作真诚地对他说:“阿文,我相信你会改好的,因为你是个有慧根的孩子。”
一日语文课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我邀请几个朗读较好的学生范读课文。之后我让大家竞赛读。阿文先是在睡觉,我像往常那样轻轻推醒他,像往常一样告诉他:“别睡了,会感冒的。”阿文揉揉微红的眼睛,笑得很不自然。在我指导朗读时,阿文突然站起来,说:“我也要读一段。”
我很吃惊,大家看起来都很吃惊。我在那一瞬间灵光一现,认为这是个转变他的机会。我请大家决断此事,善解人意的学生们也都愿意给他机会。于是他拿起书,清清嗓子朗读起来。
我惊异于他的嗓音,浑厚而有磁性。但他读的不怎么样,不时引发学生们窃窃的笑。我专注地听着,脑子里迅速地思考着如何来恰当的评价他,我不想我故意设计的计谋被他识破。我要让他认为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没有丝毫斧凿痕迹,让他内心有所触动,对自己有一个重新的定位,从而培养他的信心。
“同学们,下面请大家对阿文的朗读做出评价。先说他的缺点。”我像平时上课一样,不动声色的按照程序来。
“他读得没有感情。”
“他读得结结巴巴。”
“有几个字音读错了,有个句子的读颠倒了。”
大家直言不讳,阿文一脸羞涩。
“那他的优点有哪些呢?”我追问。
“他很勇敢。”
“他的声音很高,很洪亮。”
“他站得很端正,双手捧书,姿势很好。”
我一边听大家发言,一边查看阿文的表情。他似乎更加羞涩了,但羞涩里分明有无限的期盼,那是对自己被肯定、被赞美的期盼。这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设想。
“同学们,大家说的都很对。只是,阿文有个最大的优点,大家没有发现。那就是——”我停了下来,教室里静得很,大家都瞪大眼睛看着我,阿文也瞪大眼睛看着我,显出很吃惊的样子。
“那就是——他的声音。他的声音很浑厚,很有磁性,简直可以和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一较高下了。”
“噢——”大家发出惊呼声,向阿文投以羡慕的目光。阿文不好意思了。我走到他身边,摸着他的头,真诚地对大家说:“之所以今天他读得结巴、没有感情,是因为读前没有预习,加上他缺乏朗读技巧,所以,把这么纯美的嗓子给埋汰了。如果他能够好好学习语文,将来说不定会成为金话筒哩。”
阿文立即坐直了身子,抬头对我说:“我会努力的。”
我心里一震:等了这么久,这块顽石终于开窍了。
之后的语文课上,阿文明显精神了很多,瞌睡几乎没有了。只要是读课文,他总是很踊跃。我总不失时机地表扬他:你的朗读进步了!你的感情很到位!你读的这一段处理得很恰当!
而今,看着阿文自我约束,渐渐成为温顺的有礼貌的孩子 ,我感到欣慰,自己的不放弃拯救了一个孩子。
而今静思此事,我认为:作为教师,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问题孩子;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向善的渴求被肯定的心,要努力寻找开启封闭孩子心门的钥匙;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亮点,我们要积极寻找,并放大,使之成为转差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