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教育的“鹦鹉学舌”情结
“鹦鹉学舌”最早见于宋朝释道原著的《景德传灯录·越州大殊慧海和尚》。现在成语词典中对“鹦鹉学舌”的解释是: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比喻没有主见。这个成语显而易见是贬义词。
但若果仔细想想,“鹦鹉”也有很多的委屈。鹦鹉为什么要“学舌”?它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答案不得而知。可以说在“鹦鹉学舌”的背后是具有强大的力量在束缚鹦鹉的意志,是人类的控制在作祟。鹦鹉本身是无辜的,还背上了“学舌”的骂名,鹦鹉何时想要通悉“人语”,还不是人一刀一刀地折磨出来的结果?当鹦鹉能发出人们满意的声音时,痛苦也就减少了,还不时获得人的奖励,以致越来越听话,最后达成了某种默契,鹦鹉也就不再是鹦鹉,成为了会说人语的非人类。
在当今的教育教学中,同样存在着“鹦鹉学舌”情结,甚至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首先教师要善于学习、善于教研、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增强自己的职业自信心,这样在教育教学中,就敢于放手,就敢于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去迎接学生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对于我们来说,不是我们不负责任,而是我们太负责,负责已扭曲成了一种包办,包办了学生的思想、包办了学生的成长,正因为如此,学生错过了一次次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机会。其次教师要更新理念,不要只用“管”来理顺师生关系,要通过“理解”来理顺师生关系。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样是对学生好,那样是对学生不好”,学生自己的声音是不许发出来的,正如“鹦鹉学舌”那样,发出的不应该是鹦鹉的声音,而是人类应该交给它的声音。
请接受“不听话”的学生,不要把学生折磨成“听话”的学生,如果教育像“鹦鹉学舌”那样,把学生都培养成“听话”的学生,教育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