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 雄 曹 操
----和孩子一起品三国
把历史还原,让孩子穿越历史的隧道,走进战火纷飞的三国,让孩子和历史人物近距离的亲密接触,自己认识三国中的人物,从而做出自己的判定。就是自己写这些文字的初衷。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题记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因为文学上的需要,而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
曹操历来是一个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他在一般人的眼里,是一个坏人、奸人的形象。在戏曲等艺术形象中也多是白脸奸臣。
其实,用真正的历史评价,曹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资治通鉴》引谋士荀、郭嘉对曹操的评,说曹有十,即“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
《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曹操“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未被时人所重,但素以知人名世的太尉桥玄一见曹操就大为惊奇,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随之,桥玄又让曹操去拜访汉末主持“月旦评”的名士许邵,许邵评价曹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由此,曹操渐知名于世。
政治家曹操:迎献帝、迁都于许和恢复农业生产是曹操得以成功的两个重要条件。说明曹操是个远见卓识的一个人。
从建安二年起,曹操利用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东征西讨,开始了他翦灭群雄,统一北方的战争。
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以少胜多大败河北袁绍。
公元201年在仓亭再次击破袁绍大军。
公元207年12月北伐三郡乌桓,彻底铲除了袁氏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
公元208年,曹操就任东汉帝国丞相。
7月,曹操南征荆州刘表,12月在赤壁(今湖北黄冈)与孙刘联军作战,失利。在华容道被关羽放归------此也是曹操爱才的回报。
公元211年7月,曹操领军西征击败了以马超为首的关中诸军,构筑了整个魏国基础。
公元213年,汉献帝派御史大夫郗虑册封曹操为魏公,以冀州、并州等十郡为魏国封地,于邺城建立魏王宫铜雀台,享有天子之制,获得“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至高权力。
公元215年攻占阳平关,击败、降服了汉中张鲁。
公元216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
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于洛阳逝世,享年66岁,谥号“武王”,死后葬于高陵。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谥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和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此一点,曹操就足可以称之为英雄!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汉时期选拔官吏,被选用人既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曹操为维护和发展势力,让更多的人为自己的事业服务,不受上述标准限制,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质、出身下层的人,他也注意提拔。从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军事家曹操:曹操唯才是用。其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
关羽被他抓住时,他很希望关羽降服于他,因为他知道关羽是一个又忠心又骁勇善战的人,但关羽始终都不答应,还恶语相加。最后,宁愿放关羽回去,也舍不得杀了他。可见他是一个很惜才的人。
因曹操的爱才,才有赵云在长坂坡,杀个七进七出,救出阿斗。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梦中杀人” 过后又士兵举行盛大的葬礼。他这样的做法很感动士兵们的心,而他厚葬士兵的目的也在于此。这是曹操残忍的一面,可也是他生存的需要。正所谓成大事不拘小节!
“望梅止渴”却又反映了他的足智多谋!
诗人曹操:
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的诗歌全是乐府歌辞。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却又继承了「感於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也影响到後来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乐府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对天下具有雄心,故怀有统一之雄图!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其进取之心亦可见出,见《龟虽寿》虽至晚年仍不弃雄心壮志。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一代英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
曹操诗文辞简,直抒襟怀,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华美辞藻并不常见,惟形象鲜明。
曹操的诗歌形式是十分创新的。他尤擅写五言体和四言体:《蒿里行》原是杂言,曹操却以五言重写,非常成功;四言诗方面,本自《诗经》之後已见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却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传统,反映现实,抒发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均是四言诗之佳作,使四言诗重生而再放异彩。,如《观沧海》一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数笔,即能以辽阔的沧海景象,表现诗人的胸襟,不加润饰。真性情即好文章!
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曹操在文学上的功绩,还表现在他对建安文学(见建安七子)所起的建设性作用上,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他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
书法成就
曹操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文武双全、文艺兼亥之人。而曹操是一代书法家却鲜为人知,这主要是曹操传世的书法作品较少的缘故。历史上见过曹操书法作品的人,无不赞其书作有“金花细落,遍地玲珑;荆玉分辉,瑶若璀粲。”、“笔墨雄浑,雄逸绝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