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的演进过程非常类似于汽车的行驶。大家都有过自驾车或乘车的经验,相对于步行和骑自行车,坐汽车显然要便捷得多。但汽车是不是一上路就可以放开速度跑呢?不是的,在没有红绿灯、人又少的地方,汽车可以达到很高的速度,然而,一旦到了人多的地方,汽车就得减速,遇到红灯,还必须停下来静静等待。
由此,我想到我们的课堂现在都在追求一种高效,也就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学生以最大的知识量和训练量。这其实也是在追求一种速度,毋庸置疑,速度提上去,我们就可以有更大的收获。但联系汽车的行驶,我们可以发现课堂的演进同样不能一直保持高速,因为课堂也有我们必须关照的诸多因素。
课堂中,教师最需关照的因素莫过于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为了让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不能仅以完成任务的眼光来看待课堂。因为学生的思考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绝不可以当走过场一样草草了结。有时,教师多等待几秒钟,情形就发生改变了,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得出了答案,这是多么可喜的收获啊!而假使教师提前讲解,公布答案,一切收获就化为乌有了。
举个例子,我在讲《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提问一位同学为什么孔乙己到店大家就要笑。这位同学一时思路卡壳,答不上来,我很着急,心想,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知道,妨碍我正常的教学环节的推进。我忍不住就想启发他,我的话正要脱口而出,那位同学好像思路也恰巧连通,开口道:“因为孔乙己经常来喝酒,经常……来喝酒……就……”听他说得吞吞吐吐,我很不耐烦,准备示意他坐下,大概我犹豫了那么几秒钟的功夫。他终于理清思路,接着答道:“孔乙己经常来喝酒,穿得破破烂烂,还满脸伤痕……”我一听,不错,这回有门了!“他还说些之乎者也的话,这些话短衣帮听不懂,但会觉得很好笑……我认为孔乙己是大家的笑料,是大家无聊之余的笑料,这说明大家只觉得他好笑,并不真正关心他。我觉得大家都很冷酷。”没想到他一口气说出来这么多,连我后面要问的问题都答出来了,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立即对他加以表扬,课堂顺利地向下延展,显然这位同学得到了一次极好的锻炼和认可,其他同学也跟着做出了更深入的思考。
由上面这个例子,我想到如果我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答案,课堂环节是得以继续下去了,但收效呢?至少这位同学的思路被半路截断了。而关键时候,我等待了几秒钟,一切就不一样了,被动学习在这一念之间变成了主动学习。
十字路口,我们常说“宁停三分,不抢一秒”,因为那关乎人们的生命安全。课堂上也是同理,教师给学生一份等待,一份期许,甚而再加上一份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可能被唤醒,谁又能说这不比十字路口的等待更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