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学习、领悟其“积渐”式学习方法时,不由就与培养孩子的习惯联系到了一起,其中很多说法,颇值得我们借鉴。
所谓“积”,就是个人不断接受外界的影响;所谓“渐”,就是外界对个人施加连续的作用。这种“影响”和“作用”既来自于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来自于我们的老师、家长、同伴所施予的力量等等,它们都成为孩子习惯养成过程中不可估量的“外因”。
在“积渐”的具体方式上,荀子主张——
一、积微。
他说,一般人都忽略小事,喜欢大事,却常常不如注重小事的人。这是因为小事经常发生,积之就能成大;大事很少发生,所积反而变小。称王的人就是能从小事做起,珍惜每日每时,所以取得成功。荀子主张作渐进功夫,不要妄想一步登天,他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比喻说明:骐骥这类骏马一跳,也仅得十步,驽马坚持不懈走十天,就能赶上;刻削东西假如试一下就住手,连根朽木也刻不断,如不间断地进行,就是金石也会被刻穿。可见“积微”才是取胜的正确途径。
这个道理通俗易懂,它告诉我们: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要好高骛远,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总有一天,滴水成珠,沙土成金。
二、积久。
学习是通过每一细微的进步来变化个体的性质,积小成大的一个前提就是坚持不懈,荀子称之为“积久”。他说:“真积力久则入”,只要真诚地修习,努力实行,时间久了,所学的东西自会入其心灵化为习性。修学就是做“积久”的功夫。
“坚持就是胜利!”耳熟能详的一句话,经典而又耐人寻味的一句话,同样折射出“积久”之理。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只有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专一。
荀子又认为,积渐还须有方向上的专一,“并(专)一而不二,所以成积。”如果目标分散,今天积此,明天积彼,朝三暮四的结果只会一事无成。他主张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应专一,“学也者,固学一之也”,“君子一教,弟子一学”,“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多而无定者,群子不与”。
在培养、纠正孩子的习惯时,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能榔头锤子一阵乱打,让孩子晕头转向、摸不着头脑。看准最主要的,一步一个重点,循序渐进,慢慢引导和鼓励,孩子才会找准方向、看准目标,进步的路上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