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六年级作文 >

我们读《再别康桥》作文

2018-02-12 
我们读《再别康桥》小学生读《再别康桥》奇怪吗?不奇怪。听,“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
 

我们读《再别康桥》

小学生读《再别康桥》奇怪吗?不奇怪。听,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读得有滋有味,读得轻柔有情。

   质疑诗题

当我课上板书《再别康桥》时,不待要求,就有孩子主动拿着我提前发给他们的印有诗句页子读开了。当我示意他们停下时,他们注视着黑板,听着我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学习《再别康桥》,读了诗题,你有疑问吗?”

“什么是康桥?”

“康桥是一个地方的名字,”因为没有布置孩子预习,我只有亲自解释了,“是英格兰的一个城市,靠近康河(剑河),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也因此驰名于世。在这首诗里的“康桥”就是指剑桥大学。”

“徐志摩是什么人?”又有孩子提问。

“有同学知道徐志摩吗?”扫视一圈,无人举手。

“徐志摩是一位很棒的诗人,也是散文家。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才华横溢,年轻有为,只可惜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仅35岁。”

“为什么叫《再别康桥》?”

“再别,是因为他不止一次和康桥作别。写这首诗,是他第三次离别康桥。”

……

 

         初读谈感受

一番解释后,我们开始读诗。

先查字典,认识 “篙、溯、撑、笙、箫”,再读小诗,要求读准确,读流利。

 

 

几遍下来,我要求孩子们说说自己读诗地感受。

“我觉得作者舍不得康桥。”亚鹏首先说道。

“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呢?”我又追问一句。

“作者说他甘愿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水草,当然是舍不得康桥。”

“我觉得诗很美。岸边的金柳是新娘,还有天上虹,星辉斑斓,都是很美的景物。”

“诗的开头是‘轻轻地我走了’,结尾他也说‘轻轻地我走了’,前后都这样写。”航顺没有说出前后呼应,但他感受到诗的结构美。

还有很多孩子尽管说不出具体的美,但是都能充分感受诗歌之美,不过没有人说到本诗的音乐美,大概朗读不到位,感受不明显。

           听录音学表达

幸好我提前有准备,播放从网上下载的《再别康桥》示范朗读录音,通过扩音器一播放,大家听得可认真了。亚鹏还直接告诉我说在第三小节我的停顿和录音不一致,好专注的学生。

展示朗读 兴趣盎然

“美的诗句我们要用动听的声音来表达,下面你们自由朗读全诗,待会儿选自己特喜欢的小节来展示朗读。”

孩子们个个读开了,经典就是非同凡响,无须讲解,源于对诗歌的热爱,大家读得不亦乐乎。

开始展示了,孩子们个个小手高举,俨然都是朗读小能手。一轮五名同学,逐个朗读,评委就是全体同学,掌声的热烈程度就是真切的评价。

 

 

最沉醉其中的要数亚鹏了,他声音低低的,一脸的沉静,节奏,声音,语速都把握的非常好,显然他是真真地读进去,也许康河的柔波就恍若他眼前。

 

 

两轮朗读结束,大家意犹未尽,个个都还争先恐后要展示,尤其平贵一再央求我:“老师,王俊臣朗读,我表演,我俩合作读,好不好?”

哦?表演读,有创意,好吧。

 

“轻轻地我走了……”但见平贵扭动他胖胖的身体摇摆着“轻柔”,接着挥手,做柳枝的“摇曳”……把孩子们都得哈哈大笑,可他俩依然一本正经的朗读者,表演着。

哦,每一个孩子都快乐学习着,这是经典的魅力!

 

 

反思:一本教材教到底真没意思,我现在越来越意识到,我们的学生其实是很有欣赏水平的,可是为了应付考试,我们耗去太多的时间在所谓的基础训练上,喜欢韩兴娥的“海量阅读”,我以后尽可能的尝试着带领学生接触经典。“康桥”之后,我们还要读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

 

 

(这首诗都读了两个星期,今儿才补写,很惭愧。)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