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中考作文 > 中考话题作文 >

我们家的“书生活”作文

2018-02-11 
感谢《教师月刊》,用了六个版面刊登我们家的“书生活”韩素静很喜欢一句读书宣传语:“读书的女人连走路的姿势都

感谢《教师月刊》,用了六个版面刊登

                      我们家的“书生活”


韩素静


很喜欢一句读书宣传语:“读书的女人连走路的姿势都好看。”尽管最初喜欢读书时还不知道这句话,但因了这句话,我似乎更喜欢读书了。是的,人可以把书带到任何一个地方,书也可以把人带到你想抵达的任何地方。所以,当很多人选择唱歌、跳舞、打牌时,我给自己寻找一个别样的去处:把自己放进书中,让书阻挡所有的空虚,让书中的精彩填充所有的空白。


读书

我是一群孩子的老师,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最初的阅读,似乎更具有功利性和目的性。从书上得知,一个生命在最初的时光里遇到什么,这个生命就会顺着这个方向铺展开来。知道这个道理后,当儿子这个小不点冒冒失失地闯进我们的生活后,我就尝试着带他到书的世界。尽管有人认为过早的识字是对孩子童年的摧残,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当我引导他像认识一幅画或一件物品一样自然而然地识字时,这不能算摧残。阅读能让孩子通往一个更为丰富的世界,这应是一条更有趣味的路。


儿子一周岁时,我为他订阅了《婴儿画报》。选择订阅杂志,是因为杂志上的故事大多是连载,这期已读完,下期还未到,那颗幼小的心就会一直充满牵挂和期待,慢慢的,儿子就会在期待和憧憬中知道,世界上还有一种牵人魂魄的东西,它的名字就叫——书。


有了这样的引导,儿子果然对文字发生了较为强烈的兴趣。2003年搬新家,书的搬运成了最大的难题,当时先生已经不再教书,于是商量着要处理一部分先生教书时用过的生物教材,这时,儿子听到了,六岁的他郑重其事地提出:“爸爸,能不能把你的书送给我做生日礼物?”


后来,儿子读小学了,为了让更多的书走进儿子的生活,为了让一个个细细碎碎的日子丰实而充盈,我们家设定了“家庭读书时”和“家庭读书日”。所谓“家庭读书时”,是指每天的19点到20点,一家人都要在餐厅静悄悄地读书,在这段时间内,儿子不许写作业,先生不许练书法,我当然也不许写文章。也就是说,这个时间只能安安静静地读书。所谓的“家庭读书日”,是每个周末去图书馆看一天书。之所以这样安排,目的是想让儿子知道:周末,还可以有这种一种方式度过,还有这样一个去处可供消磨。


就这样,儿子也慢慢地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记得一个酷热难耐的晚上,儿子和先生躺在大床上休息,我铺张席子在地上纳凉。好长时间,我没听到床上那一大一小两个男人的一点声音,我很好奇,起来一看,才知道他们都抱着书在读。看他们津津有味的样子,本来准备睡觉的我,也不自觉拿起书读了起来。


读书,也需要读书的氛围和场,当家中另外两个人在认真阅读时,第三个人真的不好意思做别的事情。慢慢的,一家人就有了“随时随地阅读”的习惯。


是的,读书不只在“读书时”和“读书日”才能读,也不只在书房才能读,真正的读书是随时随地的。平常的日子里,我都随身携带一本书,因为我们的很多时间都是在等待中度过:坐公交车,需等待;去理发店理发,需等待;去医院看病,需等待;开会,更需等待……这等待的空隙就可做一件事——读书。2009年暑假,我外出学习,35天里读了8本书,这8本书,都是我在听课的间隙里读的。现在想起来,35天培训的内容大多已经忘记,但读的书却还记忆犹新。


现在,回过头去想,那段貌似陪伴儿子的阅读,实则让我有了很多很多收获。2008年,我去参加郑东新区的教师招聘时,最终能在众多的选手中脱颖而出,这不能不说跟大量的阅读有关。


现在,每天晚上儿子放学回到家,他看到的一定是这样一幅场景:妈妈阅读或写作,爸爸练字或阅读。不需说话不需唠叨,身教大于言传,嗅着书的气息长大的孩子,通体也能散发出书的清香。


购书


最初,我们一家人都去图书馆看书。但慢慢地,儿子对图书馆不太感兴趣了。原因很简单:幼儿部的书他已不感兴趣,成人部的书又稍微有些艰涩。怎么办?于是,我们又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最终确定每月从家庭收入中拿出一笔专项资金——80元——作为专项购书费。之所以商定80元钱,是因为80元钱买3本书有节余,但又买不了6本书,那么,我们就先各买一本,谁先读完,谁就有权力支配剩下的购书费。有了这样的制度,儿子阅读的兴趣似乎更大了,因为他太希望支配剩余下来的购书款了。


后来,随着工资的提升,随着网上购物的开始,我们已不再局限于书店购书,更多的书籍是从网上购买的。大体来说,我家每年购书款在2000元左右。2000元钱,对于男人也就是几瓶酒,对于女人,也就是几件衣服,少了这些,不见得对生活品质有什么影响。但是,如果家里多了2000元的书,那么,这个家里就会散发一种别样的芳香。

这2000元花费中,有一部分是儿子的。总认为男孩子应该在两个世界畅游:一个是体育世界,让身体多些野性,在运动中野蛮其体魄;一个是历史世界,让精神多些深度,在比较中文明其精神。2009暑假,我推荐12岁的儿子阅读《明朝那些事》,果然,“当年明月”幽默风趣的语言一下吸引住了儿子,从此,他喜欢上了明朝历史。后来,他陆续购买并阅读了《明朝大历史》、《明史讲义》、《明朝一哥王阳明》、《传奇王阳明》、《大明王朝》、《正说明朝十六臣》、《明朝特务制度》等书籍。2010年暑假,他郑重地提出他想购买一套《明史》系统阅读,我当然非常支持。在一番挑选之后,我们购买了张廷玉等编撰的、繁体字纵排本共28本的《明史》。尽管因为看不太懂,儿子暂时把书搁置了起来,但每当他阅读了其他和明朝历史有关的书籍后,他总爱站在书柜前,拿出那套《明史》,找出相关内容进行比较。每当看到这幅剪影,我似乎能听到儿子的拔节声:因为那个小不点已开始思考辩证、开始考镜源流。


现在,读高二的儿子仍然保留着阅读的习惯,每周的零花钱中就有20元的杂志费。那天,儿子对我说,学校对面的小书店,只要来了《国家人文历史》、《第一财经周刊》、《足球周刊》三种报刊,就会放在最显眼的地方。他看到后就会进到店里,老板见儿子进来,就很自然地递过去一份;他则递过去相应的钞票,老板一般再优惠一元或两元。整个过程,除了儿子临走时说声“谢谢”,其他什么都不用说。那天,当儿子给我讲述这副场景时,我的心忽然暖暖的:天,在极度紧张的高二生活中,还有这样一幅温暖的场景在儿子的生活中出现,书店老板和儿子之间的这份默契,将给儿子的高中生活留下美好的记忆。感谢这个小书店,让儿子的爱好有了着落;为儿子庆幸,繁忙的高中季也没丢了自己,沦落为考试机器、分数奴隶……


写书


这里的写书,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我的书写,一层是先生的抄写。

自小就喜欢写日记,但从未奢求过自己的文章能够发表。没想到,2004年的某一天,贴在论坛上的文字竟然变成了铅字。抚摸着我的处女作,心有了飞的冲动。


2005年,我发表了36篇散文、诗歌。看着一篇篇发表的文字,我才明白:我的点滴思考也是生命的独奏,写出来,就有可能听到回声。


就这样,我踏上了一条用文字记录生活、梳理情感的路。每当夜晚来临,我都要坐在电脑前,敲打一天的收获,一个小细节,一个小感悟,就可以随着键盘铺展开来……随着一篇篇文字的敲打,我也敲打出了一番别样的生活,我的生活逐渐丰富起来。

再后来,在“教育在线”论坛的影响下,我开始写教育教学日志。没想到,这一写,让我对教育、对生活的看法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当然,最初的写作源于一种兴奋,我很满足因写作带来的被认可,后来,当我写到一定阶段时候,我遇到了瓶颈,于是,我又开始了专业阅读。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真分不清是读促进了写,还是写促进了读。也许,这二者本来就不能分清,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一个整体。


最初,我只是简单叙事,在叙事中渗透自己的思想。我记录和学生谈心的经过,记录一次特殊班会的召开,记录我家访和郊游……我就在这些琐碎的记录中思考和成长。慢慢地,我不再只关注自己的班级和自己的学生,只要在生活中听到和看到的,我都往教育的规律上想。有一次,一位教师和家长的谈话引起我的思考:家长和老师到底应该是什么关系?于是写下《如果家长这样问》;和儿子散步,儿子让我猜猜他最喜欢哪位老师,我对儿子的问题很感兴趣,当天就写下《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教师》;当参加完一次省级培训,我写下了《我们参加培训的目的是什么》;聆听了余映潮老师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后,我为余老师精彩的设计喝彩,写下了《从有味朗读谈有效朗读》;这两年,我调到了教研员岗位,我把听课、评课和写课结合在一起,写下了十几万字的评课记录。


阅读、写作慢慢地改变了我,我的内心变得丰富而宁静,观察生活的角度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和同伴匆匆忙忙赶车,就在我们气喘吁吁赶到的那一刻,车鸣笛远去了,同伴懊恼不已,而我,则放宽了心看风景。她很诧异,我微笑着说:“当车拒绝你时,你就好好享受一下空闲下来的时光。”周末,睡个天昏地暗,儿子责怪我这样不科学,我告诉他:“完美的人生当属长期的坚守和偶尔的放纵。”生日来临,四十岁的我购买来九只毛绒玩具为自己庆生,遭到先生批评时,我这样说:“人生的乐趣也来源于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情,比如一盆初绽的花,一盏新沏的茶,一堆异想天开不着边际的废话,那些似乎一点用处也没有的玩具和布娃娃。”


所有的日子最终都会有反馈,我的日子,也同样反馈了我:我的教育随笔集《与学生一起幸福成长》于2011年出版,散文集《陪您走过最后的日子》2014年面世,《上一节朴素的语文课》、《做一个有生命意识的教师》以及散文集《用手指说话》也已基本完稿。当然,我也为那个昔日的小不点、今日需我仰视的人的成长留下了近十万字的记录……


也许,从物质的角度衡量,这些算不了什么,它们毕竟给我换不来富足的物质财富。但是,抚摸着一篇篇文字,我总觉得,这些都像我的孩子一样温暖而柔软……


不仅我在写,家里的另一位也在写——抄写。


2004年刚开始发表文章时,我很高兴,先生也理所当然表示祝贺。他忽发奇想,要一笔一画把我发表的文章抄写下来。在反复实践和比较后,他选择了硬笔隶书,买来了硬皮美术速写本,开始一笔一画地书写,一个小时,一动不动,只能抄写500多个字。擅长画钢笔画的闺蜜又主动承担起插图任务。可惜的是,随着我发表文章速度的递增,那两人越来越跟不上我的速度,后来,干脆放弃了。


2013年,在北京老胡同里见到极具民族风的线装笔记本,极度喜欢,不问价格地买来。回到家,先生又自觉地拿起打量,但真的不忍心再让他抄写了,于是建议他把我那些青涩的诗歌抄写一遍,这下,那人很乐意,因为诗歌,有时一个字就是一行……


现在,第一本诗集本已经诞生:大俗大雅的封面,貌似粗糙的纸张,一笔一画的隶书字体,再加上青涩少女的心事,这本诗集啊,质朴而又温婉,似乎衣着简朴的农家女。在我和他的眼里,这个质朴而温婉的本子,是值得我们家世代传下去的一件宝贝。


 

就这样,读书、购书、写书和抄书,成为我们家的生活主旋律。书,让我一点点打开自己;书,让我一天天渐臻丰盈。捧读一本书,就像是听一个智者不温不火、不急不躁的絮语,习惯用书去丈量夜,但夜总是很短很短,书还没有读多少页,夜已经深到了第二天。


读点书吧,她会洗濯我们那被世俗复制成千篇一律的表情,让我们温和成一道靓丽的风景;她会润泽我们那因忙碌而干渴龟裂的心灵,让我们平添丝丝灵气;她会轻叩我们因浮躁而不见阳光的心扉,让我们儒雅出淡淡香气。


综合我所有的成长经历,我想说,亲爱的同伴们,阅读这件事,是先利己后利人的。不阅读,首先委屈的是自己,其次才是别人!拿起书吧,不为工作,不为职业,只为了让书丰盈自己的生命,只为了让书润泽孩子的生命,只为让书香从自家的门缝里淌出,让书香成为自己家庭的味道……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