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翊硕8岁多点,上三年级。上小学前,他背过100多首古诗词,背过节选本的《三字经》(可参阅拙文《小儿翊硕》)。上二年级前,他背过《论语》的前七篇,并进行过不止一次的复习(这一年多来,由于我特别忙,没再让他背过)。目前,他读过的书如下:成人类的有《说岳全传》,《说唐》,《水浒传》,《窦蔻是这样成长的》,《天方夜谭》,《伊索寓言》;儿童文学类的有《神话故事300篇》,《小猪唏里呼噜》,《为男/女孩子争气》,《木偶奇遇记》,《好心眼儿巨人》,《苹果树上的外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今天尤甚。在这个流行成功与否也用获取金钱量来衡量的时代,这个消费文化至上的物质主义时代,阅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已成了世界性的危机。在这样的时代中,小儿能有如此浓厚的阅读兴趣,甚至已有了一定的阅读习惯,是让我高兴的。
那么,小儿为何爱读书?
前些日子,老师布置了一篇以自我介绍为内容的作文,小儿在文中写道:他的优点是爱读书,原因是小时候爸爸为他讲的岳飞的故事深深地感动和吸引了他,他从此便爱上了读书(亦可参阅读拙文《小儿翊硕》)。
这肯定是小儿爱读书的一个原因:兴趣。
正如小儿所说的,在他小时候,我为他讲了大量的故事,从他刚能听故事开始讲的短小儿童故事,到后来我有意给他讲的情节紧凑跌宕的《说岳全传》、《说唐》、《水浒传》,都对激发他的读书兴趣产生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后者。在讲后一类故事时,我不止一次地说,我只能给你讲讲书中的故事,实际上,书中写的,远比我讲的精彩得多。等你能看这些书了,你再自己看看,肯定比听爸爸讲故事更有趣。后来,小儿自己兴致勃勃地读这些书,真的是水到渠成的事。这一点,和著名作家冰心很小时便开始读书的原因相仿:据冰心回忆,她小时候之所以读《三国演义》,是因为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她的表兄妹们讲一段《三国演义》,好听得很;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使小冰心拿起了《三国演义》。
在对待小儿读课外书的问题上,我完全是顺其自然的态度。我认为的“垃圾类”书,除了上幼儿园时为他买过一本《老夫子》,我再也没为他买过别的,他自己借到的“垃圾”书,也由他随便看;要读什么书,我只是建议,而从不强迫他必须读并读完(学校规定读的书例外)。反正,我有上千册的书,他不愿读这一本就换别的。不过,到目前为止,我建议他读的书中,除了《七侠五义》他大概读了1/3便再也不愿读下去,其他书他都读完了。对此,我反而非常高兴——像《七侠五义》这样的语言和叙事水平都不高的书,小儿读不下去,只能说明他的阅读水平提高了。前些日子,小儿读了杨老黑的两本书,直感叹说太好了。我无意地顺口问:这是不是你看过的最好的书?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肯定不是。我来了兴趣,又问:你觉得什么书比这好?《说岳全传》!他脱口而出。那《说岳全传》是你看过的最好看的书?他断然否认:《水浒传》才是最好的!那《说唐》和《说岳全传》哪个更好看?我又问。当然是《说岳全传》了!他又脱口而出。这次对话,让我惊叹小儿的读书能力。当然,我没再继续问他为什么,因为他肯定说不出个所以然。小儿自己找的书中,目前只有古龙的《绝代双娇》他没有读完。在我看来,这也是正常的。尽管古龙的作品情节曲折悬念迭起,但一套3本的《绝代双娇》有1500页左右,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确实难以坚持读完。更重要的是,过于紧凑的情节在读时是吸引人,但一旦放下,便也很容易遗忘。
在读书的方法上,我完全采用引导我的学生们读书的方法: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词,愿意问我就问,想查字典就查,蒙着读下去也行;一本书想读几遍就读几遍。因此,小儿读过的书中,除了《水浒传》,其他的书,他都读过不止一遍,尤其是黄蓓佳、杨红樱、沈石溪的书和我所说的“垃圾书”,有的他甚至读有十几遍;小儿读书的速度特别快,尤其是儿童读物类。除了黄蓓佳的两本长篇小说儿子每本都读了几天,其他的儿童读物,他基本上是几个小时就读完,很少有超过1天的。印象中,小儿读的第一本能称得上“文学”的书,应是孙幼军的《小猪唏里呼噜》。在上一年级时的一个周五下午放学后6点左右拿到这本书,晚上9点多点,他就读完了。《水浒传》是小儿读得时间最长的书,他读读停停,前后最少有两个月,这学期开学前后才读完。
我发现,小儿第一次读某本书时,很少问我他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而后来再一次次地读时,他则时不时地要问我。我有空时就给他解释一番,没空了让他自己查字典时,他也总是兴致勃勃地拿着我用的大字典查一番再接着看。当然,多数时候,即使有空,我也总是有意地让他自己去查字典。这样次数多了,小儿就很少再问我了,遇到问题就自己去查字典。这论证了我提出的蒙字(词)阅读观点的正确性:孩子识字量不多时,要求其读书要有遇(不认识的)字必查逢(不理解的)词必究的良好习惯,必将严重影响其阅读的速度和兴趣;因此,此时,要允许孩子蒙字阅读。实际上,冰心小时候读《三国演义》,也是蒙字阅读的: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的。
小儿爱读书,我认为肯定有天赋的因素。我是教师,妻子是医生,职业决定了我们两个人不可能不读书。尤其是我,自小就被长辈戏谑地称为书呆子。我们俩的孩子肯定有遗传的爱读书的基因。
虽然我们的教育总是板着面孔一本正经地教导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行,一本正经地教导人“有志者事竟成”,但我总认为,天赋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承认这一点便不是科学的态度。譬如,我不知道“有志者事竟成”的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么副激励人坚持不懈的对联,只知道这位几乎考了一辈子科举者终生未第,不得不于晚年时放弃了。
小儿爱读书,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身教”。
十几年来,我基本上不看电视。起初的不看是因为感觉电视节目多数太无聊,后来则是因为对电视形成的一个观点:电视的主要功能是娱乐,并且其带来的主要是一种无聊的低级娱乐;把看电视作为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近于缘木求鱼,包括看貌似学术气十足的百家讲坛节目。在我的影响下,小儿也很少看电视。今天,看电视、上网成了许多家庭打发时光的主要方式,我们家基本上不看电视,小儿自然就有了不少闲暇。闲了干什么?我在看书,小儿一个人玩够了,也就开始看书。时日久了,对读书有了兴趣,甚至是有了习惯,自然就不会迷上电视或网络了——除了查资料,收发邮件并顺便看点新闻,到单位的校园网或自己的博客中发点自己写的东西,我根本没有过为娱乐而上网的情况。在我的影响下,小儿也很少上网。
2005年,我开始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自学考试。因为工作很忙,白天的上班时间,我基本上没有时间学习,再加上我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想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而非拿个文凭,因此,这些年来,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都被我用来学习了。平常的假期中,我基本上是按上班的正常作息时间起床学习的。暑假中,天气酷热,晚上睡不好,早上起得早,坐着学习难免打瞌睡,效率低下,我就站在通风的窗口学习,一站就是一上午,一个个暑假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地让我觉得时间非常紧迫地过去的。因为假期的时间远远不够用,平日上班时,不少时候,我晚上要学习到十一二点甚至两三点钟,每次临近考试时更是天天晚上如此。妻子很忙,基本上很少在家,孩子总是跟着我,处于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潜移默化之下,小儿怎能不爱读书?
我带了三年、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中,张树扬同学三年来累计有超过300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平均每学期的课外阅读量都超过了500万,已经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这固然有我引导的原因,更有其家长“身教”的原因:他的母亲本就是个爱读书的人,这些年来也在进行自学考试。曾听过著名的看
因此,要让孩子真正地爱上读书,先要自己爱读书,为孩子树立一个榜样,为孩子营造一个有浓厚读书氛围的家庭。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让多数父母做到这一点,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如果你的孩子不爱读书,你就不要埋怨孩子,更不要企求
2010年10月26—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