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漏补缺 探究规律
四年级语文期中考试早已拉下帷幕,可能不少学生与家长还沉浸在考试之后的忧虑之中。有些家长感叹:我的孩子成绩怎么下降了?甚至有些家长可能会怀疑老师的教学质量有问题。
观点一:认为孩子已经四年级了,学习该自觉了,不用再操心过问学习的事情,应该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了。
观点二:认为孩子一直三年级学习成绩一直都不错,四年级应该也没什么问题。
观点三:认为平时该写的会写,该背的会背,考试还能有什么问题?
可是,当期中考试成绩出来后,猛然发现孩子成绩比原来下降了很多,于是很惊愕!究竟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其实,聪明的家长会和孩子一起分析试卷内容,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定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我们仔细研究不难发现:四年级与三年级所考的知识结构有了明显的不同。三年级多数以书本为主,以基本的写写、填填为主,直观形象内容比较多,孩子能够一眼看穿出题人的意图;而四年级,多以综合运用和理解为主,如果思维不够缜密,考虑不够全面,就会出错。
比如本次期中考试有这样几道题:
一是选词填空:喜欢 喜悦 喜爱 发展 发挥 发扬
我很( )体育,每天都坚持长跑。在学校召开运动会前夕,我( )不怕吃苦的精神,每天早起练习长三千米,在运动会的田径比赛中我( )自己的特长,获得了第一名,当我怀着( )的心情站在领奖台上时,我想:我一定加倍努力,为( )祖国的体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道题看似简单,但学生对“发展、发扬、发挥”的用法区别平时可能并没有太留意,混杂在一起选择,可能被搅得头昏脑涨。因此这道题导致不少学生“搁浅”。通过这道题应该教会孩子,词语搭配就先钥匙与锁孔,必须相匹配。
“发扬”一般与“精神、风格、传统、作风、正气、成绩、优点”搭配;
“发挥”一般与“特长、想象、作用、潜能、优势、余热”相搭配;
“发展”一般与“事业、前途、方向”等搭配。
如果不加思索地搭配,就会出现“走错门”的现象。
还有一题填空题:的 地 得 着 了 过
我穿( )走廊,来到( )一片草地上,草长( )绿绿( ),摸上去有一种厚实( )感觉。
由于平时对“的 、地、得”的用法及规律没有仔细捉摸,很多学生就驴头不着马嘴乱填一气。其实,“的地得”的用法是有规律可循的。
“的”字后面跟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语。如
波澜壮阔的大海 水平如镜的西湖 漆黑的石洞
连绵不断的画卷 翠绿的屏障 高悬的山涧
“地”字后面跟的都是表示“动态”的词语。如
远远地抛在后面 欢快地跳跃 兴奋地想
闷闷不乐地回 迷惑不解地问 激动地说
“得”字前面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是对前面补充说明的内容。如:
捶得好极了 遮得像纱帘 活得光彩有力
疼得越来越厉害 亮得刺眼 甜得像蜜
只要在读书学习中仔细观察、捉摸,掌握规律,这道题也会迎刃而解。
另外,像阅读题的概括主要内容或段意,很多孩子阅读后,知道全文的意思,就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其实,写人、叙事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与段意是“有法可依”的。首先要找准文章的主要人物。有时一篇文章的人物不止一个,怎样确定主要人物呢?比如“我亲眼目睹的一件事”这篇短文,里面就出现了“骑车的青年、小女孩、围观的人群、小女孩的妈妈”等,那么,谁是主要人物呢?就要把握文章主要表现谁的。显然这篇文章主要表现骑车的青年为人诚实、诚恳的。
概括段意时,主要抓住三要素“谁?什么情况下?做什么?”
(谁) (什么情况下) (做什么)
如第一段:“骑车的青年 撞倒小女孩后,连忙道歉。”
第二段 :青年 在周围人的议论中 醒悟过来,马上要送女孩去医院 。
第三段:青年 诚实、诚恳的态度感动了孩子的妈妈,原谅了他。
其实,每次考试都是一次发现问题,探究规律的过程,如果只是看分数的高低就下结论,认为孩子落后或者进步是不可取的。如果每次考试过后,能通过孩子的失误探讨出一些题型的规律,孩子会一天比一天长见识。
同时,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仅靠死记硬背是解决不了学习落后问题的,必须让孩子懂得纵向、横向比较,不断自己会发现规律,摸索窍门,学习才会芝麻开花节节高。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不仅需要我们的关注,而且需要我们艺术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