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芩戒烟》的启示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篇》。 说的是从政者应当身为表率,方能令行禁止。否则,虽有法令,不能推行。这句话深刻阐述了要想要求别人,首先要严于律己,才能给他人或孩子起榜样作用。
著名教育家张伯芩非常喜欢吸烟,闲暇时点上一支烟,吸上一口,喷云吐雾,美滋滋,乐呵呵,非常惬意。说起来,烟的好处好像很多很多,可以缓解疲劳,释放压力了,或者说烟能让人思考。伟人毛泽东对烟也是情有独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似乎也离不开烟的功劳。实际上,爱吸烟的人都有切身感受,经常吸烟,喉咙发干,牙齿发黄,痰也特别多。很多杂志报纸上经常刊登一些关于烟里尼古丁的含量多少多少、可对人体造成什么危害的文章。可烟瘾如毒瘾,如影随形。
俗语常说:“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家中的老公每天饭后悠哉游哉点上一颗烟的时候,他感到快乐的时候,却是我最烦的时候,我会不客气的告诉他不要在屋子里吸烟,去阳台上或卫生间。家里一来客人,房间里四散的烟味让人很不舒服。烟成了待客必不可少的礼貌,叼着一支烟的男人更曾加了几分男人味。看到街边的半大孩子叼着一根烟,在学着长大成熟,更多了几分无奈。烟成了大多数男人的标志,一些青少年也把烟作为自己向着男人迈进的象征。
学校里一个男孩子叼着一根烟正吸得美滋滋的时候,张伯芩看到了,把男孩子叫道办公室里:“这么大的孩子吸什么烟?不好好学习,学着吸烟、、、、、”张伯芩大声的吼着学生。作为一名教育家他怎么能眼看着自己的学生向着歧途迈进呢?
学生的回答也出乎意料:“我本来不想吸烟,可看到学校的老师还有校长您都吸烟,所以我也想向你们学、、、、、、”一语惊醒梦中人,张伯芩捻灭了烟,一项计划推陈出新,他忍着烟瘾,下令南开中学的老师在校任课期间都不能吸烟。张伯芩亲力亲为监督检查,此戒烟令大大整顿了学校风气。
表率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张伯芩戒烟让我们看到,我们在要求孩子做这个做那个的时候,是不是想想自己是怎么做的。身教重于言教,孩子是什么样的,能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我们常常对孩子说:你怎么能这样说话或做事情?大道理讲了一大堆,孩子能听进去的又有多少。今日的教育不一定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父母老师的言行及生活环境对孩子影响是长久的、深远的。在教育孩子或工作中是不是更应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