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见识 大文章
至真至善的性情,来源于至真至诚的品质;宏旨达远的文章,归因于慧眼洞明的见识。
人生原本的性情,并无真伪善恶之分。真伪不会先天染疾,善恶不会与生俱来。只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由于环境影响,由于人生兴趣的不同,才形成了人形形色色、质地不同的性情。如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又人性可失。
同时播种在同块土地上的小麦,成熟后会有收获多少之区别。其原因在于“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山上原有茂盛的树木。由于遭斧斤砍伐,牛羊啃食,结果变为荒山。人性可失,自然也就意味着人性可求。因此,人要具有至真至善的性情,就必须要有至真至诚的涵养。
“涵养”,即涵育修养。可把涵养比作绵绵春雨滋润花草,清清渠水灌溉禾苗。无涵就难以使花草透湿成长,无涵就会使禾苗干枯死去。人的涵养,实乃知识的通达涵育,实践的铸造养成。唯此,才有心智的茂盛花草和茁壮禾苗。
至真至诚的“涵育修养”,是一个充满艰辛磨砺的过程。它包含着对人们的气质、品格、知识、技能的加工再生和推陈出新的塑造功能。因此,只有依靠学习和实践的一点一滴的涵育、一锤一凿的雕琢,才能见诸品行的火花。
“功夫在诗外”,文章的境界和功夫,不在文字的工巧美艳,而在见识的宏旨达远。没有大见识,就没有大文章。
识是文章立旨明义之根。没有见地深刻的识,就不可能敏锐地看清事物的本质,也就不可能有文章的高远立意;没有识,就不能见人所不见,察人所不觉,悟人所不明,也就不可能有独到言语;没有识,就不能“于秋毫之末,而见合抱之树”,“于蛛丝马迹之端,而辨风云变幻”,也就不可能有传世久远的长存之作。
识之有大小,大见识出大文章,对人生的深悟,引悟人生的智慧,升华人生的境界,弘扬人生的正气,必是人生的不朽之作。对世道的深悟,烘托社会的理想,引悟时代的取向,弘扬继往开来的精神,必是时代的传世之作。
欲作大文章,需长大见识;欲成大手笔,需成大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