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素读经典”和晨诵的契合点
暑假学习时,第一次走进了“陈琴”老师的素读经典。
什么是“素读”?陈琴在文章中这样诠释:“素读”是日本人对中国古代私塾授课方式的定义。日本的教育专家七田真博士在《教育的原点是记忆和背诵》一文中说:“‘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素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的。”他还说:“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日本筑波大学的加藤荣一教授在《天才满世界》里也说:“使脑子变聪明的方法就是要大量死记硬背。古代日本人的做法就是‘素读’——不求理解含义、只照着字面朗读汉籍(即中国的经史子集)。战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有10个人,他们全都做过这种‘素读’练习。汤川秀树先生从3岁就开始接受这种训练了。”
陈琴认为,阅读的积累和“素读”的积累是不一样的。“素读”积累主要以背诵为目的。经典“素读”的缺位,导致了文化素养的滑坡,许多学生囿于浅阅读、快餐阅读的藩篱里,虽然读了不少娱乐刊物,可仍是胸无点墨、学浅识短,难以致远。
为了把具有种子能量的经典作品刻在孩子们的记忆深处,她率先独创了“素读”经典课堂,并为每一个孩子在小学6年的母语学习进行了整体规划:背诵10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千万句。与此同时,她的语文课几乎颠覆了自己沿用多年的模式,不再以课本为唯一读本,大量的古今名著被搬进课堂;不再以机械的抄写为训练手段,取而代之的是“速读”、“素读”的双规并行——读大量的课外书,背诵大量的经典作品,读整本的书,背整本的书。
也为了把具有种子能量的经典作品刻在孩子们的记忆深处,我想在我们的晨诵课堂中加入经典素读。当然经典不仅包括国语,中高年级也可诵读大量的《泰戈尔诗集》《普希金诗集》纪伯伦的《沙与沫》中的诗歌。我们首先开始的是孔子的《论语》。首先采用素读,但要用儿童喜爱是方式来进行。由于论语是绕口的古文,孩子以前完全没有接触过,我总是先示范读,然后让孩子们自由读,读的能顺下来后,我按照断句的方式给孩子们示范打着节奏拍着手读,我们一起摇着头很兴奋的读。为了能更好的记忆,我激励大家加快速度,我们把论语读的像小快板,背会已是水到渠成的事。在激励法中,我还常有“挑战老师”“男女混合赛”“登台展示”等环节,轮番操作,给孩子新鲜感。
晨诵选诗在中高段,我借用《在农历的天空下》的唐诗宋词,结合时令晨诵;“特殊的节日”和“单元主题”中也选一定的诗歌加入晨诵。那些积淀着文化底蕴的唐诗宋词是一定让孩子们背会的,也不正好也和“素读”的积累吻合了吗?
我思考着,计划着,着手开始实践,还是那句话: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相信孩子们的生命一定会绽放出娇艳美丽的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