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六年级作文 >

读叶嘉莹作文

2018-01-02 
读叶嘉莹读完叶嘉莹的关于唐宋词的讲稿,我才发现:世上,研究古词,竟有如此通灵剔透的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读叶嘉莹

读完叶嘉莹的关于唐宋词的讲稿,我才发现:世上,研究古词,竟有如此通灵剔透的人。

她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两岸三地,听过她讲唐宋词的人,无不钦佩她学养之深醇与对诗词评赏之精辟,言辞清隽,含英咀华,既能深探词人之用心,又能兼顾纵横之联系。学者史树青评价她论词:“由于迦陵(她的号)长期从事诗词创作,更参以东西方文论之比较研究,故论词能博览古今,融贯中西,独造精微,自称体系。所讲唐宋名篇,确有不少真知灼见,足以启迪读者,浚发妙悟灵思。”我想:每一个研究古词透彻的人,都有一颗对古词魂牵梦绕的心。对于叶嘉莹来说,古词已经深深地切入到了她的生命。“方今廊庙具,构厦启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杜甫)。深深地喜爱它,对她来说是一种真性情,是一种固莫夺的本性。

喜爱古词,迦陵就会用自己的有生之涯对古词进行研索,好让更多喜欢古词的人,心中也能开出古典之花。她说:“词之为体,自有其特质之所形成之一种境界”。并引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中语:“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等等诸语,可见在她心中,词中所表现的,常是比诗更为深婉含蓄之一种情思和境界,更需要读者细心吟味,方能有深入体会。她就是一个深得古词三味的人。

看她的讲稿,我仿佛深处学堂。她就在我的眼前,用她那高亮的嗓音,急速的语调,在给我细数家珍。我如坠绵延的历史长河中,被一首首晶莹的小词给熏染着。珠玉一般光滑的东西,从心间滚过,心也熨帖了许久。

读叶嘉莹,聆听她智慧的讲语,让我对缠绵的小词多了几分情。喜欢那些小词里尽显的风情万种。读词,眼前也仿佛出现了一个个婀娜多姿,袅袅婷婷的女子形象。她们“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美得让你能感受到她们均匀的呼吸,身上散发的香气。读这样的词,就是在欣赏一个个美丽的女子——或缠绵或悱恻的情思。无法释怀,也无法释手中卷。合上书,就合上了和她们千年的约定——她们穿越了历史的阻隔,在每个有风有月的夜晚,来到我的窗棂前,转轴拨弦,浅吟低唱。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最喜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江边早春二月,杨柳刚刚发芽,嫩绿的颜色, 遥看却无,像一片烟霭的笼罩。在这样的情境中,“雁飞残月天”,春天来了,鸿雁开始向北飞,天上有雁飞过时,一轮残月西斜了。透过水晶帘向外张望的你,看到帘外的情景,是不是又多了几分相思之苦?

“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人间之事总是与人们内心的理想相违背。“天教心愿与身违”就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吗?分明是一男子,怎么也和女子一样,郁积内心处,有化不开的爱恨情仇?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簌簌泪珠多少恨,倚栏杆。”都说“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写得好。是啊,在这句中,满含着思妇对征服多少的相思怀念。梦回鸡塞是那么得遥远。失眠的人儿,在寒冷孤寂的小楼上,吹了那么久的玉笙,思与愁仍如细雨与乐曲声一般,紧紧裹着那颗哀伤的心。

“漠漠清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喜欢常见字组合而成的奇妙句子,不喜诘屈聱牙句。此句正合我意。自在的飞花,飘扬的没有拘束。轻柔地飞扬,像我的梦在飘飞一般。而无边的纤细的雨丝,好像我那轻柔、纤细的哀愁。有这种感觉的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叶嘉莹的讲稿中写了很多词论与赏析的东西,而我只想就其中的个别词句咂摸,品味一番。读她的讲稿,我的前面仿佛也开启了一扇门。走进这扇门,一直走下去,一定会有一番新天地在等待着我……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