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人看语文(二)
——学生写作的“米”从哪来
语文学习,作文写作是很重要的,当然,对于学生来说作文写作也是有一定困难的。写作文之所以有一定的困难,是因为写作是语言的组织,是情感的表达,要有条理、有章法。其他学习是学生单纯的往自己脑子里装东西,而写作则是学生从自己肚子里往外倒东西,那就得首先自己肚里面有东西。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学生写作亦然,那么学生写作的“米”要从哪里来呢?我们如果不思考这个问题,解决根源问题,只是一味的当成作业布置给学生去写,那么学生每每也成为了难为无“米”之文了。
要让学生有“米”下文,有东西可写,离不开阅读和积累。作为一名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阅读,去积累知识、沉淀素养。老师自己也要做个爱读书爱写作的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其实,写作是一种自然的生发,一种自然情感的流露,是思想和话语在心底积攒多了以后的一种爆发,催生这种爆发的阅读的力量。没有东西写是因为学生读的书太少,自己积累的“米”太少,“米”少的倒都倒不出来,怎么可能会自然的溢出来呢?让学生多一些文学的滋养,也不仅仅是为了写作,更是为了让学生更优雅的生活。让学生写出好文章,文学之“米”要多些。
我们常说要让学生“坐的下来,读的进去”,还要“走的出来,想的开去,”一方面从文学作品里面汲取营养,积累好的词语、语句、好的表达、好的谋局,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我们要让学生读书后成长为优秀的自己,不是简单的作者的附庸。怎样读、读什么书、让学生积累什么、学会什么等我们都要好好的想想,阅读不是简单的丢给学生一本书去读吧,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很重要,本身交流是另一种“写作”。
要让学生有“米”下文,有东西可写,离不开生活和体验。作家创作都要去体验生活,生活是本大书,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它、常去阅读它。有生活有体验才会有真情感,真知灼见源于生活。所以要想让学生写出好文章,就得多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走出课堂,走近生活,多些体验、多些经历、多些感悟。老师也要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有不一样的课堂和学习经历。当然,仅仅依靠老师是不行的,家长和社会都要参与到丰富孩子业余生活中来,都要有大的教育意识,要认识到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处处皆教育。所以,让学生写出好文章,生活之“米”不可少。
要让学生有“米”下文,有东西可写,要立足于课堂和教材。课堂的学习和练手是很重要的,学生写作的很多技巧性的的东西都课堂上老师传递给学生的,课堂是提高作文写作的重要阵地。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挑细选出来,布局、章法、文采、情感、都还是可圈可点的,我们要有写作意识,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每一篇文章中学到写作之法、写作之感。毕竟,课文是每一个学生都读的多少遍的,我们不能仅仅是教给学生学习课文,还要教学生学习写“课文”。让学生学习写文章,要从教材之“米”出发。
提高学生的写作,还离不开老师家长鼓励的精神之“米”,要不断的鼓励学生去写,只有多写多练才能写出好文章来。精神的鼓励和支持,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和力量来源,是我们做老师的,做父母的。不能只有“糟糕透了”,更多的是我们常说“精彩极了”,哪怕只有一句话,我们也要给他指出来点赞。把他们的文章装订成册,变成小书,激励他们不断的写出更好的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