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绿色惩罚”
在崇尚赏识教育的今天,在媒体关注学生权利的今天,有些老师为了少惹麻烦,开始变得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对一些问题听之任之,顺其自然。于是,该有的批评锐减了,适当的惩罚消失了。教育开始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少有批评,没有惩罚,仅剩下苍白无力的“语重心长”和“苦口婆心”。殊不知,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凡是必须使用惩罚的地方,凡是使用了惩罚能够有益的地方,教师就应当使用惩罚。在必须使用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马卡连柯语)
惩罚不同于体罚
惩罚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帮助教育学生为目的,对不良行为进行的一种强制纠正。体罚是用罚站、打手心等方式来处罚学生的一种错误教育方法,它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那天家里有几个人在喝酒,席间聊起了当年的老师。其中一人说道:“某某某(直呼老师名字)整人的点子可多了!我上学时比较调皮,那次课前几个伙伴在地上滚爬做游戏,他就让那几个人抬着我在教室里站了一晌。有抬头的,有抬胳膊的,有抬腿的。我当时的感觉就和现在电视上演的‘五马分尸’差不多。那几个人也累得不轻。还有一次我上课玩打火机,他就让我站了一晌。那可不是一般的站,他让我脚尖紧顶墙壁,鼻子、胳膊、身体都成一条线,也紧贴着墙壁,右手还得向上举着打火机。那可真治死人了!”“那你以后还捣乱不捣乱了?”有人问。“那会能治过来?照样捣乱。”这样的行为就不成了惩罚,而是体罚,是“身罚”加“心罚”,既无效,又给学生留下了毫无尊严的感受,或者说是对这个老师永远留下了灰暗的回忆。
惩罚要具有教育性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给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陶行知。陶行知却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这个母亲不解其意。陶行知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陶行知的话,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迭。“补救的办法是有的,就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钟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就成了先生,你的孩子就成了学生,修表费就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可以得到满足。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
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处理结果,孩子母亲的做法我们暂时不加评论,陶行知的做法却实实在在呵护了孩子的童心,以尊重孩子为前提。孩子弄坏了金表,本来就已战战兢兢,此时陶老主张让他自己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买单”,这种方式让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还可能学会修理手表,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孩子的创造性活动。这种惩罚从爱出发,从效果出发,立足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是一种不伤害孩子自尊的善意惩罚,是一种有效性的惩罚,是一种“绿色惩罚”。
所以说,教育需要“绿色惩罚”!只有“绿色惩罚”,才是爱的惩罚,才是有效性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