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的 促 读 “ 招 儿 ”
这两年,每接一届学生,我首先抓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因为这是学习语文、学习作文、学习做人最需要的。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正在学习语文的人,如果不喜欢读书是不可想象、不可原谅的。若学生喜欢读书,从功利的角度讲,学生可以考出好成绩,作文写得好,惹是生非的会相对减少;从长远的、孩子发展的角度讲,这是奠定美好人生的好习惯。其实以前我也抓的,但只是给学生布置“读课外书半小时以上”的作业,没有这两年这么“狠”。不知触到了哪根弦儿,也许认识更深刻了?越想越觉读书好,好得不得了,于是慢慢倾心了,以后会永远钟情的。
第一次接触陌生的学生群体,我都要做一下“民意测验” ——让全体学生写或说出自己的爱好,对这个整体的“亲书性 ”有个大概的了解,依此来判断书在他们心中的地位,让自己有个心理准备。这三年来我接的两届学生,经了我的培养,几乎个个手不释卷。一个副科老师对我说:“我发现你教的学生都很喜欢看书,而且不乱看”。金杯银杯不如口碑,这句话真真是对我的最大褒奖了,每当回味起来,我都窃喜不已。 今年五月底,为了检验即将毕业的这届学生的读书习惯暨检验自己的工作效果,我还亲自设计了一个调查问卷调查他们的读书心理和读书习惯,比较欣喜的是,全班爱读书的学生已经达到了92%——而刚开学的“民意测验”中,只有四个同学说自己喜欢读书——不排除有些同学喜欢读书但是没有表达出来,但至少说明在他们的心目中书的地位还是不重要。
如果学生不喜欢读书,我会“恨”得“咬牙切齿”,
一、号召捐书,建立班级书库。
这也是在“民意测试”后立即着手要做的事情。可以指定专人来做,工作虽小,事情不断,是锻炼学生的好机会。捐书后要在门后张榜公布,并制定借阅制度。初次制度告诉学生不必过于追求形式上的精美,因为,在后来的借阅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事情,制度会不断地完善和修改。今年比较可爱和可笑的是事情
二、共读一本书,写一本书的读书笔记,开一本书的朗诵会。
对于上一届的学生,我们这个活动不够彻底,只是共读了《上下五千年》。因版本不同,有的书侧重于说明,难寻好句子,所以平时的读书笔记大多是学生从自己另外看的杂七杂八的书上得来的。而这一届学生,相处半年,目前已经共读第二本书《爱的教育》了。第一本是《鲁宾逊漂流记》,从开始倡议到大家都读完,每天都有记读书笔记的作业。最后还找同学设计了结合本书的十五个问题,学生以书面形式作答,以此来检验学生读书时的认真程度。错题比较多的需要重读,重新答题。
开朗诵会(还没有举办)是这一届才想到的,最初是考虑到这个班的学生很多胆子都比较小,要锻炼他们的,现在想来也是“促读”的一个招数吧。学生朗诵的是自己欣赏的一些片段。
三、利用“校信通”,给家长推荐好书;
因有相当数量的的家长不支持孩子读课外书的,他们认为那是旁门左道,不能够让孩子的学习立竿见影,所以,我必须要做他们的工作。而乘着“校信通”发短信便利的东风,在最初的日子里,我会隔三差五发些有关读书的短信,来“感化”他们。如:
家长您好!经常读书的孩子下笔成文,思维开阔, 不钻牛角尖,对将来理解更多的课程知识有帮助,而且,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习惯,请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吧!
家长您好!请尽量给孩子选择文质兼美、经过历史检验的书来读,这样孩子会更有思想,文笔会更好。
家长您好!昨天有个孩子告诉我说他的妈妈和他一起读书的时候被书中的情节感动哭了,家长这种披情入文的态度怎能不使孩子感同身受呢?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李女士,您好!您的孩子很喜欢看书,在家也是这样吧,不知道是否常有问题产生,常和您就读书有许多交流,若这样,孩子的读书更有效果。
四、为了反馈读书的效果,布置“细节鉴赏”作业;
看书的孩子不少,但是真正从书中受益的不多,那是因为很多孩子在看“热闹”(沉浸在情节之中) 的同时,忘了看“门道”,即文章写的好的地方,为什么好,为什么要这样写等技巧性的东西,所以对于写作文提高不大。于是,我平均每周布置一次“细节鉴赏”作业,让孩子们抄写好句子并加以点评。写到这里,我想这个应该改为“鉴赏”,孩子看在看大部头的书,鉴赏细节的同时,也应该看看作文之类,鉴赏文章的结构和条理性,因为很多同学在这方面不够好。
五、对不会鉴赏的孩子单独辅导;
课余时间,几乎每天我的办公室里都有一个学生拿着书来给我读,有时我们一起读,我给他讲,讲书中的好句子,这些句子好在哪里。这是在改到“细节鉴赏“作业时,我留意那些不会鉴赏的同学并记下他们的名字,然后每天一个个叫来当面讲解。
六、为了督促没有阅读习惯的学生读书,我让家长在他读书后给他签字,一周拿来我看一次;
我原来教过一个叫王怡轩的孩子,就是用的这个方法,结果这个孩子语文提高得非常显著。本学期我又“发展”了四个,其实,班里还有好几个,在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起来了,好着急啊。
七:半个月每个人给大家推荐一本书。
这个准备实行。
八、对于犯错误的同学教育后让其捐书,学期结束后还给本人。
我承认这个办法不是“人性化”的,但却无法拒绝,因为它能使班级书库更加充实,学生和我读到更多的好书,还不算坏事吧。
先谈到这里吧,希望能和其他老师有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