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理智地爱孩子
----读《爱与理智》有感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美国福斯特著的《爱与理智》,这是一本有关家教的书,作者就如何理智地去爱孩子和培养孩子进行深入的思考,值得一读,因为文中的很多意见和观点值得我们借鉴和采纳。
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没有哪个孩子的父母心甘情愿地接受自己的孩子一无是处。可是,很多时候,恰恰事与愿违,你越是盼望孩子成龙,孩子就有可能成虫,你越是盼望孩子成功,孩子就有可能失败,你越是盼望孩子听话,孩子就有可能叛逆,你越是盼望孩子孝道,孩子就有可能忤逆,父母的期望并不一定就能产生“罗森塔尔效应”!
为什么那些曾经乖巧可爱的孩子长着长着就突然不见了呢?为什么那些曾经纯真可爱的孩子长着长着就满身恶习了呢?为什么那些曾经听话顺从的孩子长着长着就突生叛逆了呢?……如果硬要找一个责任人的话,那就是孩子的父母,是我们。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二、要做顾问型的父母
《爱与理智》把父母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
1、放任型父母。这类父母自己拿不定主意,对孩子完全放手,让孩子自己管自己。
2、直升飞机型父母。这类父母特别溺爱自己的孩子,谁要是说他的孩子错了,他一定会找你拼命!
3、教官型父母。这类父母在子女面前高高在上,对孩子非打即骂。在他们的意识里,孩子就是要管得严才会管得好!正应和了中国农村的俗话“黄荆条子出好人”。
4、顾问型父母。这类父母实际上是民主的践行者。他们更像孩子的咨询者或者顾问,而不是警官。他们允许孩子们在更多的事情上自己拿主意,而后又指导他们成功地避免由此带来的不良后果。
这么看来,做父母最好是做顾问型父母。虽然有些孩子并未成长在顾问型父母家里,照样成才,但成才的几率不高。成长在顾问型父母家里的孩子心态应该更加积极,情商也比其他类型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高。
当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开始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他们除了需要更为深思熟虑的指导,还需要严格的、可执行的限制原则。但是,在坚守原则的同时,父母也需要鼓励子女,让他们认真思考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且在设定的限制范围内,尽量多为子女提供几个选择。
他们问孩子们问题,然后给他们提供种种选择。他们不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而是将如何选择的重任放在了孩子自己的肩膀上。他们自己的原则之下给出选择,让孩子自己决定。如此一来,当孩子们到了十几岁时,他们已经知道怎么作出一个正确的决定了。
三、教会孩子选择
每个人的生命行走方式都不一样,但不管怎么走,作为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行走在绝路上,而是行走在阳光灿烂的康庄大道上。但是,仍然有许多孩子没有按照父母的愿望走他自己的人生之路。当然,父母的愿望未必都是好的,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进行生命行走的孩子是没有个性的,更没有创造性!
其实,父母没有必要为孩子设计一条现成的道路,然后逼着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走下去。
父母要做的是教会孩子选择。
一个没有选择能力的人,他是茫然的,也是昏庸的,他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他的一辈子,犹如木偶一般,别人怎么指挥,他就怎么行动。
任何事情都具有双面性,如果父母因为爱孩子而随时启动保护系统。害怕孩子做出错误选择,因此处处代劳的话,那么,孩子永远长不大。所以,孩子不论遇到什么事情,父母都应做好参谋,站在孩子身后,鼓励他自己选择。让他选择自己喜欢的,对自己危害最小的。即使选择失误,家长也不必耿耿于怀,而是与孩子一起分析失误的原因。如果选择正确,孩子从中获得了好处,获得了成功,家长要适时地给与孩子鼓励,并且与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只要坚持下去,孩子就能学会选择。今后不管到了哪里,不论遇到什么事情,孩子都能根据自己条件,周边环境等作出正确的选择!
爱孩子是一只动物都会做的,但是如何爱却不是任何人都会做的。感谢《爱与理智》,它教会我如何理智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