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午休结束,我急匆匆地想学校走去,路上一个家长拦住我:
“老师我问你句话。”
“边走边说吧,我快迟到了!”
“像某某(他孩子的名字)这经常迟到,您这当老师的都不说说她?”
我一愣,哦。他女儿今天早上快八点半才到校,当时妈妈陪着,说是没有定表睡过头了。当时我们正在模拟考试,于是我让她赶紧进来写卷子。是没有吵孩子啊!我哪有时间吵。再说吵一个孩子五十多个孩子陪着听,连带着老师血压升高,赔大发了!简单给家长说了一句我赶紧进学校去了。
我越想越有点恼火。一年级重点抓培养好习惯的时候,有的家长敷衍老师,好习惯培养表格弄虚作假。孩子养了坏习惯,又不满意老师对孩子不严厉,指望老师严厉批评,孩子惧怕成为孩子养成好习惯的途径。对不起,我不想当那个恶人,要是吵,先吵你们家长。嗯嗯,这个学期快结束了,我还要巴结孩子们心情好好的考个好成绩呢。至于这个孩子,寒假过完还是迟到的话再说吵她不吵的事情吧。
这样想着,我把事情经过写下来放到微信圈。一个朋友马上问:“恭喜,你有情绪了,这件事让你有什么感想呢?”我莞尔一笑,还是老友最了解我,提醒不放过任何一个自我觉察的机会。想了想,我是被这个家长的语言扰动了。我于是很认真地回复:
“这个家长的反馈让我自己感觉我是很糟糕的一个老师:放纵学生,要求不严,遇到学生出现问题总是先放一放,有空再处理,没空就拉倒了。”确实这是我处理学生问题的一个方式,原本是如果上课了,只要不是人命关天掉牙骨折破皮流血的事情,哪怕俩人打得涕泪皆出,也要压下来下课再处理。我记得一个老教师告诉我,学生来学校是学习的,所以上课排第一位,不能用来做法庭。另外那个老师还告诉我,根据经验先定规则,出现新情况根据影响面来处理,个别学生的事情不要在全班面前处理,除非具有代表意义。像迟到这事情,一年半学习,经常迟到的就那两三个,我闭着眼睛都可以想象出来。每次跟家长联系,十有八九是睡过了。吵也无益,至于那些偶尔因为生病或者家里出事迟到的,家长都是要在七点半之前给打电话或者短信。我还用吵么?况且我这么有杀伤力的眼神,谁迟到了瞪他两眼,立马就蔫了,还用大动肝火吵一顿么?
那我的情绪来自哪里?否定,家长的否定和指责。我为什么很在意这个呢?
还没有想明白,又有朋友开始安慰我:“在孩子心中你是伟大的!”我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得到她的无条件接纳,我很感激。不过这个还是解决不了我的情绪来源问题。
陕西的咨询师老吕回复:“是啊,孩子未必有‘问题’,所以你就没有理由‘处理问题’啦。”
我想想,是啊,其实我对这个孩子迟到真的不生气啊,因为:“唉,期末生病一拨一拨的,能在教室里面陪我做题,跟我学点东西已经不错了。迟到啥的比起不能来,就已经很好了!”
然后看到有身为小学家长的朋友支持我:“不要!你做的对!由此我早上去学校,看见老师正在训学生!全班陪着!我感觉一大早把全体学生的心情搞得糟糟的!还浪费孩子们的时间!真替孩子们叫屈!”我知道,多数家长既希望老师严厉,又不希望老师太经常吵孩子。这个度很不好把握。
这边还有朋友给我分析:“告诉家长,你负责孩子的起居,我负责孩子教育即可!”
这下子点到点子上了,这是一个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得界限问题。我马上知道家长为什么生气,也知道自己的情绪来源了:
“问题人家家长可能在家拿老师吓唬孩子:‘你再不快点就迟到了,老师会吵你的!’结果遇见个无厘头老师不肯配合,你说家长郁闷不郁闷?”
家长的方式因为没有老师的配合而宣告破产,老师呢?我培养习惯过程过于依赖家长的配合,过于强调正强化,没有有力的惩戒措施——比如经常迟到的话要罚站或者跑步或者抄课文什么的。导致这是一个没有规则的行为。只是提倡,没有迟到的孩子倒没有什么特别负面的影响。可是本来就没有时间观念的孩子,会觉得迟到没有什么了不起。在互相推诿的后面是一个窃喜的小家伙。这是算教育得失败吧。板子打在自己屁股上当然会疼,本能的反应就是不舒服,烦。哈哈。这样想清楚,没有一点情绪了。反而有点感激那个迟到的孩子和那个生气的家长。不过嘛,什么时候以及采取什么方式来改正,等有空了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