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六年级作文 >

九九重阳作文

2017-09-17 
九九重阳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登高”日,可忙了一天回到家已是晚上十点。看看儿子尚未入睡,就问:“今天是个特殊的
 

九九重阳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登高”日,可忙了一天回到家已是晚上十点。看看儿子尚未入睡,就问:“今天是个特殊的节日,知道吗?”

“知道,重阳节。”儿子回答得干脆利索。

“原来还想着早点回来一起登高呢,可……”刚刚在学校里还嘱咐学生即便没机会登山远望,也可以登楼眺望。但看看指针已过了十点,没有多言。 (儿子是个性情中人,我怕他闻言‘嗖’地爬起),意外的是儿子脱口而出说:“没事,星期天我们补。”

我笑笑说,“好,现在咱就聊聊关于重阳节的诗词吧。” 

儿子马上说:“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儿子早已背得滚挂烂熟。

我说:“对!还记得云台山上的茱萸峰?”

儿子回答:“当然,那就是王维写诗的地方。云台山的宣传单上写着王维九月九日在此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

我说:“这首诗的题目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动词‘忆’告诉我们是在回忆而不是当时。这首诗的写作是在王维17岁那年,他离家赴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试,唐朝的科举考试(类似现在的高考)分春、秋两季,为了考个好成绩,王维提前到了长安,一直在屋里苦读的王维隔窗远望发现大街上人来人往,三五成群,喝酒行令,热热闹闹,一问才知是重阳佳节,和兄弟们一起登高插茱萸的情形顿时浮现眼前。于是王维挥笔写下这首诗,一举成名。

繁华的帝都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诗中第一句的“独”字和两个“异”字, 写出了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异乡为异客”,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远离家乡的孤寂跃然纸上。因此,准确地说,王维人在长安,心在山东(古时的山东指的是太行山以东),这首诗描写了家乡人登上茱萸峰的情形,而不是在茱萸峰写下的诗篇。”

儿子点点头,我告诉他:孔子有言曰,学而不思则惘。看书学习时一定要多动脑筋、多思考。这首诗的境界在于他不是因为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而遗憾,而是因兄弟们未完全团聚遗憾。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正是此诗深厚、新颖的地方,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重阳节不仅有登高的习俗,还有赏菊的习惯。唐诗宋词中都有对此习俗的描写。
    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写道:“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重阳节到来时要回来赏菊。(看来重阳赏菊是很重要的,焦作太行山上的野菊花也一定是沁人心脾啊。)

还有王勃的“九日重阳节,开门见菊花”;范成大的“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等等,都道出了赏菊饮酒的情趣,语言隽永,诗意清新。

李清照的《醉花阴·重阳》词写道,“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一首有名的重阳词。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进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把客观环境和内在情绪交织在一起,赏菊时的孤独凄凉心情跃然纸上。

毛泽东写的重阳诗,情调与古人则截然不同。他在《采桑子·重阳》一词中,以雄视千古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克敌制胜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写下了“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的不朽诗篇。

这些诗词为重阳节增添了无限光彩,让人感受重阳的独特魅力。

在对重阳佳节诗词的回味中,儿子渐入梦乡。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学习文化重在传承与发扬,想到儿子前两天的博文《接力赛》,“历史文化”的接力棒也该稳拿稳放啊。

                       妈妈 2009年10月27日星期二

附:重阳节简介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