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五年级作文 >

用教研,提升生命的价值(二)作文

2017-08-31 
用教研,提升生命的价值 它常常要涉及到这些内容:1、课堂上发生的一些事件的记述与分析可以把一堂课的教学变

用教研,提升生命的价值

 

它常常要涉及到这些内容:

1、             课堂上发生的一些事件的记述与分析

可以把一堂课的教学变化或闪光点记下来,也可以记述教学中的失误之处,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成功的教学设计和处理方法,在教后反思时,这些内容或自己意识到,或经别人指点而意识到,而后成为反思的内容之一。

有位教师在实践中,她始终在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如何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变得更贴近学生的需求,更接近新课程的要求。在上过一堂听说训练课《做书签》后,她记录下自己对这堂课的反思:“从这堂课暴露出来的问题看,其他一些方法可能会更好地达到教学的预期要求。比如:让先做好书签的同学和尚未做好的同学进行组合,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帮助。这样既能让动作慢的同学也能体验到做书签的整个过程,又能节省不少时间,使后来‘说’的环节开展得更充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说话训练的任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她积累了大量的教学反思笔记,汇总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案例,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感悟、领悟。

2、             课堂教学环境的记述与分析

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软硬两种环境。软环境指课堂上师生互动情况、学生的反映,硬环境如教室内课桌的摆放、教师上课站立的位置、教师布置等,记录下来这些,同时还要分析这些环境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的影响。我校周华英老师在执教《感悟生命》一课之后,发现了班级内个别学生的学习状态影响着周围的其他同学的学习,便在反思中写下了:“没有良好的课堂纪律,再好的教学设计都不能有效地实施。良好课堂学习氛围的形成,不仅需要合适的规则,更需要学生的自制与自律,因此,必须制定课堂行为规范,来约束那些缺乏自律的孩子,同时还要多想办法,通过适当的小组活动或同桌互动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3、             记述课堂教学的体会和感悟

教师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一方面对照自己的过去与自身所具备的教学特点,反思自己的教学;另一方面对照专家的理论与他人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课堂教学体会和感悟的内容是很多的。比如,在教学目标方面,可以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完成,没有完成,原因是什么;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反思教材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能不能补充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方面,可以反思什么样的方法比较适合于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对于小组合作法是否适应;在教学程序方面,可以反思教学的导入、教学的推进、教学的结束等教学环节是否衔接得恰到好处;在师生互动方面,可以反思教师是否过多地占用了课堂教学时间,是否过度使用了预设,是否过分强调了课堂纪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否积极参与,敢于提出不同于老师的看法,学习困难的学生是否处于师生互动的边缘等。教学《秋天的怀念》之后,我也写下了我的一些教学感悟,与大家一同分享:

读懂母亲  读懂课堂

有人说,:“名医一把刀,名角一台戏,名师一堂课”,教师的功底在课堂上得以凸显,教师的价值在课堂上得以实现。教师之于课堂,犹如演员之于舞台,将军之于沙场,苍鹰之于蓝天。

每个教师都想使自己的课能上得与众不同,博得满堂喝彩,于是,有在课件上花大工夫的,有在教具上煞费苦心的,有在教材上琢磨的,而我以为,最重要的一备,应该是备怎样帮助学生,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20年的教学生涯,我走过泥泞,也遭遇挫折,也收获掌声,如今,我才深深地感悟到:课,即其人;人,即是课。

我在备课时,没有急于下笔,而是从网上浏览“史铁生”的资料,点击之后,关于史铁生,我才开始逐渐熟悉,因为,在此之前,我从没有听说过这位残疾作家,更没有读过他的作品,就在读他的生平简介中,就在读他的作品中,这个人物形象在我心中才逐渐丰满、明朗起来:原来他曾是健康之躯,他曾对生活充满希翼,原来他的作品多次发表,有《合欢树》、《我与地坛》《病隙随笔》……

下载了《我与地坛》,读得我双眼含泪,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原来一百个母亲有一百种情怀,而这一百种情怀诠释的都是同样伟大的母爱!我再次被他和他的母亲感动着。

夜晚,静坐灯下,我开始备课,心中回荡着感动,我只想着,怎样让学生也感受着我的感动,怎样和学生一起感受母爱的伟大,怎样与学生一起经受一次爱的洗礼……

课堂上,我又捧起了《我与地坛》,这不是教材,却胜过教材,因为,这是爱的教材,比书本更能慑服人,我读着,读着,泪眼朦胧;听着,听着,孩子们哽咽、啜泣;心与心在此碰撞,文本与作者、与我们融为一体,此时此刻,我觉得我就是史铁生,我正在怀念那慈祥、悲苦的母亲,而一曲《懂你》就是我此时的心声。

关于作者,关于母亲,关于《秋天的怀念》,什么样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我知道:爱已无声!而我也更深深地感受到,怎样去上好每一节课,答案就是:“用心!”

4、             记述别人的评价

对于同一堂课,评课老师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进行鼓励,有的指出不足,有的提出质疑。在反思中应当将这些看法都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以便今后在教学中进行借鉴。附教师反思一份。

5、             记述教学中生成性问题及解决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预先没有准备好而被学生突然问到的问题,或者由某一问题而引发出的生成性问题,将这些问题及解决的过程记录下来,进行分析,也是教育叙事的内容之一有位教师在教学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与时间赛跑》之后写下的反思: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力求从关注生命的高度,把课堂教学看成是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预设时用了板块式的弹性方案。第一块:你品出了什么?主要引导学生关注并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第二块:你还有不明白的?主要指导重、难点句段的学习;第三块:你有什么收获?主要侧重于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并将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需求,随时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允许与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的发生。

而在实际的课堂中,因为依据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对文本进行重组、整合,对教学进行及时调整,整个教学进程可能不算完美,但生机勃勃、鲜活多彩。特别在"捕捉教学信息"方面,颇有收获。如学习伊始,老师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用心去读课文,交流自己品味的种种滋味。学生有的说明白了要珍惜时间的道理,有的说知道了人可以跑赢时间,有的说心里有时难受有时高兴……这些生成信息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学生的种种生成因素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动态资源,如果引导学生逐个品味的话,势必影响这节课预期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这些信息本身存在着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之分。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因为预设时第一块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并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这时,当然就捕捉到了一个学生讲的关于"心情"这一信息,以"用心地品读,看看能不能成为林清玄的知音,心情跟着发生变化"这一问题来推进教学,让学生再读课文,然后围绕这个问题去探究。由于选准了活动的切入点,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之中,那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语言,令人动容。一般来说,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把"精心预设"看作是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一定会水到渠成地自然生成一些有用的资源……这位教师就以开放的视野和灵活的思维,捕捉到需要的信息,以推进课堂实现教学目标。

6、             记述学生的行为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总会有和教师教学思路不和谐的音符弹出,总会有智慧的火花闪现,教师对学生就某一问题发表的独特见解应予以鼓励,尽量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以考察学生思维的偏差或思维的创造性,这将有利于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改进教学设计。

“今天有收获吗?”“今天有困惑吗?”每天总结一番,你会由衷地慨叹: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是多么的交融——是课堂孕育了最新鲜的课题,是反思反哺了有待改进的一线教学。感受震撼,感受魅力,乐此不疲。可以这样说,反思,是让教师“亲近”并“深入”教科研的一味催化剂。撰写教学反思本身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只要具有批判性分析的眼光,善于发现教育叫过程中的问题,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长期坚持下去,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理性。

谈着教研的话题,我仿佛看到一幅唯美的画卷,让我沉醉其中,不知疲倦,如同一首歌中所唱:“你在我眼中是最美,每一个微笑都让我沉醉,你的美无声无息,不知不觉让我追随……”

三、教研,别说你的到来我无所谓

教研,就是我们教师如何做研究。教学即学习,学习即研究。在学校里,如果你是个有心人,你会发现,教研的到来,对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品味的提升,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一所学校如何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学校领导、教师在教研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我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张全学期的安排表

即每一个学期,学校计划针对哪些突出问题进行解决,就确定一个学期的教研活动主题,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教研活动,并确定采用什么方式进行研究、探讨,是读书交流会,还是教学反思交流,还是优质课比赛等,还要根据一学期时间的长短,确定具体什么时间开展,什么形式开展,哪些人员参与等等,让领导和教师心中有数,打有准备之战,效果才会更好。

如,我们学校近两年的教研活动都围绕着新教育实验来布置,每学期都有一个主题活动,上学期是以读书为主,这学期以构建理想课堂为主题,先后安排了“青年教师观摩课”“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风采课”,2次教研活动分别安排在4月和5月,2次研讨活动,全员参与,所有领导和教师都参与,通过听课和评课,发现教学中的缺憾,及时进行弥补,发现教学中的亮点,及时进行鼓励,从而打造更多的精彩课堂。除此之外,及时组织教师参与课题组组织的多种活动和市区开展的教研活动。这些都在开学时的周历表上表明,方便老师安排时间,安排教材等。

坚持常规教研:

常规教研,就是听课、说课、评课、反思。每次活动,领导要带领老师一起听课,然后,请做课的教师说课,谈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预设,教学亮点等。再进行评课,人人发言,从同一角度或不同的角度分别来评价这节课,可谈优点,可谈不足,尽量不要重复。之后进行反思,执教教师写出教后反思,听课的教师写出听后随感。

本学期,我们北曲沟中心校坚持每周一次教研活动,我们就是按这样的方式来开展活动的,每周各有语数教师做课,然后说课,评课,最后教师写出反思,两个月的时间,教师积极性很高,效果自然也很明显。我的支教日记就记录着我们的教研活动,愿和大家一同分享。

2008年4月17日      星期四   晴

行走在乡村的课堂里

走过冬天,走在春天,我走在乡村教研的路上,走在乡村小学的课堂里。

连续四周的教研活动,我每次都按时组织,和北曲沟中心校的所有老师,一起愉悦地踏在课堂的河流里,享受着成长的艰难与幸福。最初的那一节课,焦老师紧张而拘谨,满脸绯红,表情严肃,一节课都没有敢走下讲台,评课时,她说:“我真的很害怕,有一、两年都没有在全校老师面前讲过课了。”第二周刘巧玲老师的课堂,就增添了沉稳的分量,她不仅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展开想象,还让学生在克隆“友谊”的同时,学习着怎样做人。而第三周的课堂,则在周华英老师“生命是神圣的,花开花落是生命的开始和与结束,毛虫的蜕变是生命的艰难历程……”那优美动听的导语中拉开帷幕,让我的视线一直舍不得离开她。昨天下午,年轻教师申燕的课堂,又以准确简洁的语言、独到的教学设计、工整的粉笔字让我大开眼界,不禁怀疑自己的眼睛:“这是安阳县曲沟镇的乡村课堂吗?”四节课,一节比一节出色,一节比一节精致,透过这四节课,我看到了乡村教师的成长。

态度决定高度

记得我刚来到这里的时候,看到这里的老师工作量大,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还那么低,心里都为他们打抱不平。可是,在这些老师的课堂上,我看到了两个字:“去做。”周老师的课堂,开篇的导语一下子把听课的学生和老师带到了台湾作家杏林子的身边,和她一起感受生命的珍贵:看飞蛾挣扎求生的艰辛,看瓜苗不屈地成长,静听自己铿锵有力的心跳。这么引人的课堂是要在她上完5节课乘着公交车回到家之后,在照顾孩子吃完晚饭之后,坐在桌边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来,又一句话一句话地背下来的,她的课堂,让我想起了一篇文章《生活是一种态度》,文中有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我们无法选择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但是我们能选择自己对每一件事的态度。”这些教师的课堂,让我看到了不久的未来,因为有了这样认真的态度去对待每节课的老师,我们的课堂也渐渐越来越精彩!

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申燕是个年轻的教师,富有朝气,来到这里的第二天,我就听了她的一节没有准备的课——《最后一分钟》,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效果也不言而喻,课后,她倒很直率:“姚校长,今天五节课,没有时间备课,拿着书就来了。”既然这么爽快,我也没有多指责,直截了当地指出课堂上的一些明显不足之处,针对她的课堂提出了具体的一些建议,她很虚心地接受了。半年过去了,昨天的课堂上,她那清脆的声音中透着些许成熟,紧凑的教学中透着些许沉稳,关于蔺相如,关于廉颇,关于秦王,关于赵王,她了然于胸,课后,所有的老师都赞誉有加:“好好培养下,可以去参加优质课比赛了。”

一位又一位的乡村教师,一节又一节的乡村课堂,走在他们的课堂里,我感觉我们就是一群行者,行走在教育的路上,享受着裂变和幸福,就如朱永新先生的那首诗所写的那样:

我是一个行者

步履轻盈

在教育的路上

我的脸上带着笑容

我的心中充满阳光

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

理想、智慧、激情、诗意和力量

由此可见,教研活动对教师业务素质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我们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每学期都坚持做,才会有效果。

*营造一个浓厚的教研氛围

教研氛围是一种文化力量,它在某种程度上规范着教师的教研行为,所以除了善于抓住常规教研加速教师发展之外,还要注重营造规范而生动的教研现场,让教师能够在“场”的作用下发发展变为自我需求。

有研究表明: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校本教研发挥作用的机制而言,必须是教师集体的研究,唯有教师集体参与的研究,才能形成一种教研的氛围,一种教研的文化,学校教师共同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教研才能真正提升学校的教育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只停留在教师个体身上的教研,虽然教学行为也会产生一时的变化,但这种变化难以持久,也难以从个别教师的行为转化为群体教师的行为。研究虽然开展了,但学校依然如旧,教师的行为也依然故我。

以教研组或课题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评点,各抒已见。以教师或学生生成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入组,以组为单位制定计划开展研究。我们每个学校就是要营造一个教育教学研究的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给青年校长的一封信》中说的那样:“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致成为一种枯燥单调的义务和程序,那你就要引导每一个教师都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最后,我祝愿每一位老师:

自觉走上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用备课打造自己的精品课堂,用反思去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让我们在教研中,改变我们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科研的范式;在扎实的教研活动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教育的梦想,以至享受教育的幸福,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谢谢大家!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