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跟老师说一句话好吗?”
跟沛沛聊一次天,是很久以前就有的想法。一直没能兑现,是因为除了上课几乎没有跟孩子们独处的时间,想找他们谈点什么很难。
写了《沛沛,你为什么不说话》之后,不少网友给我留言说期待我的下文。在我看来,文章有没有下文不重要,重要的是帮助沛沛走出封闭的自我,学会跟人交流。以我的观点,不善语言表达的孩子,不等于内心世界不丰富。沛沛应该属于这样的孩子。
周一上完课,叫了沛沛一起来到办公室。起初,他有点拘谨,我让他坐沙发,他迟疑了好一会儿,才慢腾腾坐下来,且很有些手足无措,直到谈话进行了一段时间以后,这种状况才略有好转。
谈话是以拉家常的方式进行的。第一个问题问到了沛沛的家庭情况。沛沛住在离学校不远的一个居民小区,爸爸在外地工作,大约一周回来一次,妈妈没有到外面工作,有充足的时间料理家务、照顾沛沛的生活和学习。从沛沛的表述,我感到他的家庭环境应该没有什么不和谐的地方,家庭成员关系融洽,重视孩子成长和教育。应该说,此类家庭中的孩子大多性格开朗,乐于表达。可沛沛为什么不愿意张口说话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人际交往的。沛沛告诉我,在班里有两三个男孩跟他算是朋友,经常在一起玩。有四个同学跟他住一个小区,但来往不多。放学后、节假日,沛沛更愿意呆在家里,偶尔也会下楼跟同一小区的小伙伴玩一会儿,更多的时候则是跟妈妈一起打打羽毛球什么的。谈到这儿的时候,我隐约感觉到跟同龄的男孩相比,沛沛的人际交往的确有些问题,表现在交往对象少、交往内容单一等方面。这里面可能有性格的原因,但不能排除家庭环境的因素,沛沛整天跟妈妈在一起,时间久了难免会产生依赖心理,觉得跟妈妈在一起比较安全,所有的事情妈妈都会安排好,完全不用自己操心,但跟小朋友相处就不同了,麻烦事儿要多很多。当然,这还只是我的主观臆断,没有什么事实依据。
前两个问题都比较轻松,我能觉察到随着谈话的深入,沛沛的表现开始放松。他开始试着看着我的眼睛跟我说话,而且不再像刚开始那么紧张,偶尔会动动身子,或者给我一个浅浅的微笑。有了前面的铺垫,我觉得可以增加点交流深度了,于是提出了第三个问题:“能不
谈话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跟沛沛约定,今后每天见面的时候要相互打招呼。我记得当时的原话是:“沛沛,每天跟老师说一句话好吗?”这样做的原始目的在于消除沛沛的畏惧心理,开启师生平等对话的航程。这是破解沛沛问题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