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交谈(二)
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如果别人说了不好听的,自己肯定想回敬一些“臭言臭语”,借以自卫,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了,到最后都会出言不逊,我们会经常在街道上看到有人吵架,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炒得不可开交,究其原因,往往是因为开始说话不好听,本身很小的一件事情,因为不考虑言词,张口就来,得罪了对方,有时候可能是无意识的,但因为措辞不对,而让对方听得不舒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说者无意,听者有意”,把事情越弄越复杂。我们常说的邻里关系、婆媳关系,很微妙的关系,很多时候因为一句话两句话造成矛盾,这与我们自身的修养有关,更重要的是善于控制自己的语言,先想再说,也就是遇事要多过过脑子。
作为父母,我们在引导孩子积极与人沟通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言词有礼,讲究谈话方式,讲究谈话场合。对于像儿子这样的孩子,嘴巴比较能说的孩子,可是又不注意别人感受的孩子,一定要多引导注意谈话场合,注意倾听别人谈话。记得儿子四五岁时,有时候正在吃饭,肚子不舒服了,直接了当的说:“妈妈,我要上厕所。”正在吃饭时听到这样的话肯定不舒服,我跟儿子说:“吃饭的时候,你要上厕所,你就说去“方便”一下,大家都会明白,这样也比较有礼貌。”儿子记在心里了,下一次吃饭上厕所就指指屁股说“方便”一下。人吃五谷杂粮,难免放屁磨牙,有时吃饭的时候,儿子突然起来跑到小屋,问他干什么去了,不好好吃饭,儿子说他“方便”一下,原来是放屁去了。形成了习惯,有些“场合”的意思了。翻看典籍,古人对一些“讳言讳语”达到了登封造极的地步,有一些我们可以让我们拿来,进行丰富利用。
有朋友约请吃饭,我也带上儿子,除了应有的礼貌外,教儿子怎么跟阿姨叔叔打招呼,注意阿姨叔叔说话的时候不插话,上了菜要等叔叔阿姨夹了你再夹,同事们都夸儿子懂礼貌。要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吃晚饭赶紧给儿子讲明白哪里做的不好。带儿子去看电影,电影院人多,观看电影的时候要注意不多说话,学会听电影里的人说。
场合能培养孩子一定的说话技巧。在和同伴交流时,首先要教会儿子耐心的听对方讲话。我跟儿子这样交流:有的时候可能对方的话还没有说完,你可能已经了解他的意思了,就会表现出心不在焉的样子。恰恰在这时候对方提出一个问题,你回答不上来,对方肯定不高兴。在你的最大有限时间里,最好听对方把话说完,尊重对方。实在不行,就要给对方暗示,提醒对方结束谈话。
其次,要虚心聆听对方讲话。有时和同学谈话,可能对方讲的内容你比他知道的还要多,在这种情况下你就要虚心的听对方讲话,对方还没有讲完千万不要插话。不顾对方的感受截话,抢过话题,滔滔不绝的讲起来。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都有自己的观点,如果不同意对方的观点,儿子你要用这样的语气“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是不是会好一些。有时候听到儿子回家笑话别的同学,我都是及时制止,不能笑话别人,别人答错了题,心里也很难受呀!记得儿子刚开学学习历史知识,为中国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还是北京“山顶洞人”和同学有过争论,同学还踹了儿子一脚,儿子非常生气,我对儿子说:“你要叫过同学查查书上时怎么写的,不就行了。没必要发生争执啊!”儿子说同学不听,“他不听是他的事情,你做的对就行了”。可能是儿子的措辞有些激动,同学说错了,儿子没有注意谈话方式。“儿子,你要说我记得正确答案不是这样吧!会不会好一些,同学也能听进去你的话了。”
最后,要会心聆听对方讲话。有时候我们跟孩子说了半天的话,可孩子好像没有听到,没反应,家长很生气,说孩子几句,孩子又不高兴。因此讲话的时候要是能互相回应,效果就大不一样。配合一些身体语言,比如说轻轻的点点头,或拍拍手鼓鼓掌;嘴里适当的回应一些相声词语如“哦”“啊”或是说一些词语“是这样啊!”“太好了”,都能达到一种心灵的默契。这样对方也会受你的情绪感染,会讲的更精彩。林肯、林语堂的演讲我们都不陌生,正是因为他们讲得精彩,观众也听的专注,会场高潮迭起,妙语连珠,是语言的升华。
要想孩子之间交谈很少发生冲突,我们要适当的给孩子一些暗示,首先自己要保持耐心认真对待孩子,其次适时的抑制孩子想争论的念头;不数落、埋怨别人的过错,不炫耀自己的长处;对不满的情绪要学会控制,避免口舌之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