溱洧同学用邮件发来一篇习作,谈他对于死亡的认识,一个初中生谈这么沉重的话题,可能是有什么事触发了他的思绪吧?对死亡,在他那样的年龄,我除了恐惧一无所知;而他,却写出这对我也极有影响的文字,我不能不佩服“后生可畏”。不知这是否代表了大多数“90后”的共识,邮箱出了问题,打不开,权且发在此处,期他能看到,也顺便供有识之士研究研究。
死亡不等于终结
溱洧
世上的万物都有生老病死,这是一个无情但却守恒的轮回。我们都希望“生”,相反也都排斥厌恶“老、病和死”。“生”意味着开始,一切创造和变化的开始。新生更是如此。“死”却意味着一种结束,甚至被认为是告别一切的结束。但,我并非这么认为。
死亡并不是一切的终结。终结是指最终的结束,而死亡并不是结束。在直观上,人去世了便闭上眼睛睡着了,似乎什么也不会留下,或者留下了亲人的眼泪和无尽的思念。但客观上远远不只是这些,他们更留下了对其他人的影响。留下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维方式、一个脑海中的坐标。
亲人去世了,我们会伤心,会落泪,会失落,也可能会在无形中改变自己。对于去世的人是无言,是无泪,是告别,但对于我们是一个“新生”,我们会重新开始一个新的生活,一个没有他的生活。我们同时也会因此得到许多东西。我们会得到坚强、得到离开他的帮助的机会、得到真正用心去珍惜他的机会、得到对新的看待事物的方式,甚至得到新的世界观。我们有必要知道,死亡并不可怕。“死”只是一个极端罢了,并不是那么的讨厌和恐怖。我们的生活中就充斥着这种极端。我们常说“开心死了”“高兴死了”“吓死我了”“气死我了”…… 诸如此类都有一个“死”字,难道我们真的与世长辞了?非也。这其中的“死”字表示的正是一种小的极端,一种内心感受的极端。我们用它来表示属于我们自己的感受,也应该正确的对待它。我们应该以感知内心感受的的方式来感知它。不要因为我们亲人的去世而想不开。
亲人的去世就是他们进入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极端。这个极端不同于我们的,它不仅仅是内心感受的极端,更是神圣生命的极端。生命的极端便是尽头了,走到的尽头便需要拐弯重新走下去。而这个重新走下去的过程就是由我们进行的。亲人的重新走下去就是我们开始重新的生活。这样一来,亲人的去世并不是永远不能抹去的伤疤,而是我们重新生活的动力。
我给溱洧同学的回复
溱洧:你好!
收到你这篇习作,我很受触动,可以说这也促使我认真地对死亡做了一番思考。因为新浪网的问题,邮箱一直不能用,所以只能写在博客上,希望你能看到。
你来信中说想请我能给习作下个评语什么的,我看过后却觉得无语可评,我只能说你写得非常好,而且它勾起了我随声附和的欲望,所以,我就悖你本意,信口开河了。
如你所言,“死亡并不是一切的终结。”我赞成这一说法,更以为这是对生者而言的,其实我想你也是这个意思。从你的文字中可看出,你对生者的思想倍加关注远甚于死者,我认为这是对的。死者已矣,死亡对死者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死了就是死了,不再需要做活人的思考。但它对生者却是有意义的,它让生者了解到一种极端的存在(我十分赞同你用“极端”一词来表述死亡),并学习如何面对这种极端,面对没有亲人的生活。死亡是一种教育,一种叩问生者心灵的无声的教育。我想告诉你,我在今年春天也经历了亲人离去的真实苦痛,至今伤痛犹在。我的内弟,一个个活生生的年轻人,身强力壮,说没就没了,直到现在我还觉得这如同做梦一般。当他离去的那一刻,我亲眼见他的身体平静地仰躺着,医生却宣布了他的死亡,我当时就觉得人应该是有灵魂的,他的灵魂在那一刻一定飞离了他的身体,可是那灵魂到哪里去了呢?我无法想出,只能以并非科学的经验判断,他或者成为某种我不能描述的物质,越来越稀薄,最终消融于空气之中,化为乌有。这是人的命运,这是必然的事,我们应该理解它。反过来,我就想活着的人啊,你一定要好好珍惜每一天!每一天看起来是那么普通,那么平凡,可仔细想想它们都是不可逆转的黄金岁月啊!看到逝者,我们更需珍惜生命,惜取光阴!我们应该更有价值地存在,我们应该让我们的生命不留任何遗憾。可能你会说这只是一种理想,人难免脆弱,难免孤独无依,但需知追求本身就化解了所有的困惑。如果你将生命之舟真实地航行于这追求的大海上,你不会怨恨狂风暴雨和惊涛骇浪,你只会为自然所赐予的这一切而欢欣鼓舞,因为死亡越是显得可怕,生命就越是充满魅力!
信手写来,未及深思,读完扔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