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辅导,千万不要拔苗助长
“梨嫁给苹果,生下宝宝就是苹果梨。”这就是孩子的语言。“梨的枝条嫁接到苹果树上,结出的果子就是苹果梨”,这是成人的语言。孩子的语言稚气,但是那想象力是成人望尘的。孩子的语言反映在作文里,往往让成人忍俊不禁。如“蝴蝶妈咪”的《家有俏皮丫之——“我”是绝对小孩》中,写女儿为姥姥姥爷劝架:
卓卓的姥姥和姥爷因为一句话就吵起来了,我劝了好长时间,两人还气呼呼的。卓卓见状,站在两人中间,大声批评:“都老夫老妻了,吵啥呢?”见收效甚微,干脆直接把爷爷拉到卧室,劝道:“爷爷,姥姥总惹你生气,是吧?咱和她离婚,得离!”又把姥姥拉到另一个卧室:“爷爷确实不像话,你和他离婚,这次一定离,我支持你!”我站在一边,看到这丫头“惟恐天下不乱”,竟然如此劝架,早笑得直不起腰了,姥姥和姥爷那架,自然也吵不成了。
这就是孩子的思维方式——“绝对小孩”的语言特色。
我们说,要呵护孩子的童心童趣,对于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培养孩子作文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孩子成长阶段的宝贵财富。可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事,却越来越迅速的膨胀着,那就是,家长捉笔,为孩子的作文拔苗助长。因为,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孩子的作文里,充满了成人化的思想和成人化的语言。那老道的描写、深刻的哲理、严密的结构,让我们无法不怀疑,这是孩子的文章吗?稍有教育常识的人都知道,家长捉笔的事,不是帮孩子,而是在伤害孩子,
我们不想分析产生这种拔苗助长风气的原因,只想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怀着杞人忧天的心情,把小城说雨强调的作文,拔苗助长的“三点危害”摘录于下:
★危害之一、束缚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的智慧之源。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象力也在完善着、发展着。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想象力会由幼稚逐渐成熟。在这个阶段,家长如果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的作文,孩子年龄越小,心理上受到的伤害就会越大。时间一长,孩子的想象力就会受到遏制。因为有家长参与作文的构思与语言表达,孩子就会不敢或不愿或懒于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危害之二、扼杀孩子的自信心
我用个“扼杀”,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制造冤假错案。自信心,是一个人成才立世的基石。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任务。现在,如果家长把孩子幼稚的文章,经常给否定了,然后把自己的意见强加进去,久而久之,孩子就对自己失去了自信心。甚至会出现作文惧怕症。如果发展到孩子惧怕作文,再去矫正,那就困难了。
★★危害之三、消磨孩子的个性
每个孩子都是唯一的,这个“唯一”尤其体现在个性上。教育强调个性的发展,倡导特长的发展。如何发掘孩子的特长,培养孩子的特长,是一个细致耐心的工程。我们的家长不是诗人,却要求自己的孩子有诗歌天赋;我们的家长不是作家,却要求自己的孩子文采飞扬;我们的家长不是天才语言学家,却要求自己的孩子每篇文章都悬念迭起……过高的要求,只会让我们的孩子无所适从。想做到“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事,那是很困难的。生命因感动而美丽,在家长的意志左右下,孩子会闭上观察的眼睛,会关上想象的大门。孩子失去的是思维的主动性,失去的是自我,长此以往,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
拔苗,终究无法助长。不要为了一时的小荣誉、小面子,而让自己的孩子再受到“爱心的伤害”啊!
当然,我们不是反对家长辅导孩子写作文,而是倡导家长要积极地、科学的给孩子以指引。
“小城说雨”老师告诉了我们引导孩子作文的原则是:
一、要具有启发性——启发,就是把思维的门帮孩子打开,把方向指给孩子,然后让孩子自己大胆地去想象、去构思。即使家长陪着孩子探索,也要跟在后面观看,不要拉着孩子走,必要时提醒一下孩子或点拨一下孩子就是了。家长要做参谋而不是做司令长官。
二、要具有激励性——孩子的文章写下来也是有付出的,这是一种脑力劳动,家长要时时发现孩子作文的优点,适时给孩子赞美或肯定。要让孩子觉得“我行”。即使文章有缺点,也要换一种委婉的商量的口吻与孩子交流,不要指摘批评。家长要做拉拉队而不是做裁判员。
孩子是我们的最爱,为了正确开发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要多学习,不越俎;多探讨,不代庖,真正地还给孩子一片童真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