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5分,孩子们陆续到齐了,在课代表的引领下,大家开始读第十二课——黄蓓佳的小说《心声》。一开始声音有些不齐,我穿过课桌间的过道,用眼睛巡视了一圈,零落的声音渐渐汇成一条小溪流淌起来,我满意的点点头。
对早读的安排,我一般是要求一半时间用于齐读,一半时间用于自读或背诵。对齐读的要求,我非常强调语速适中,情感投入,抑扬顿挫。我经常对孩子们说,从我走过教楼每个班级,只要听读课文的声音,就可以知道哪个班级语文学得好。事实如此,不会读书的班级,声音七零八落,有气无力,学习语文的热情往往不高,对文章的专注力也不够;反之,那样读书底气足,有韵味的班级,往往学习语文兴趣盎然,成绩自然优秀。日子一长,孩子们对我的这套“怪”理论也慢慢认可了,两个班的同学都会问:“老师,最近我们班读得有一班(二班)好没?”说实话,目前二班读课文好于一班,原因一班虽然声音底气足,但速度总是偏快,不利于感情的回旋与抒发,二班则很好地驾驭了文章的节奏,总能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感来。
今天,按例我先走进一班教室,当孩子们整齐的声音传入我的耳朵的时候,我开始用眼睛寻找那些不合拍的音符,是谁在暗中给这列正常运行的机车提速?不过,一切还行,我随即转向了二班教室。
声音和缓,娓娓入耳,正是李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请求程老师读课文的那一段,很显然,孩子们的读书声中已经情不自禁地融入了对京京的同情。“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这一句他们仿佛就是他们此刻的心声!
我被那声音吸引住了,呆呆地立在那儿,而此刻的教室完全成为了那个大家既陌生又熟悉的小学生李京京的舞台。他的身世和讲义里万卡的身世是那么相似,他是那么害怕那个总吵架的家庭,而热切地期待着回到疼爱自己的爷爷身边。他无法克制自己对《万卡》这篇文章的喜爱,他要读它,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读它!但程老师害怕他沙哑的嗓子会影响了这节十分重要的公开教学课……最终,因为意外的机缘,李京京在公开课上举起手,并深情地朗读了这篇课文,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事,他读得太投入了,以至于“两颗晶亮的泪珠从京京眼睛里涌出来,‘叭嗒’一声落在手里的讲义上,声音那么响,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
读到这里,二班的孩子们都不由自主地把声音压低、放慢了,仿佛在在低头通过一段狭小的隧道。我看到一直很用心读着的张诗苑停了下来,全班的声音也都在等待着一个重新振作的信号。“这个小小的可怜的‘万卡’,不知不觉中把他的魂儿都抓走了。老天爷,写故事的人真有本事!”大家的声音终于抬起头,露出佩服而又骄傲的神情。就在那一刻,我却忽然有了一种想哭的冲动,眼泪在心里一打转,就要奔出眼眶,我赶紧一扭身出了教室,在一班通往二班的这几米距离中收回了眼泪。到一班,声音正好落下,这边课文也读完了,一片寂静……
我说不清自己为什么会有流泪的冲动,是为万卡、李京京还是为我的可爱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