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应该有过这样的疑问:这道题我们讲过很多遍了,可是,一考试学生还是错,真是气死人!老师反复讲,学生还是反复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也曾责备过学生,明明讲的很清楚了,当时也都明白了,可是,几天后一考试还是错,你们怎么回事呢?学生无言。到底原因在哪里呢?冷静后,我开始了认真的反思。
我让学生自己先去分析错题,自己观察总结了吗?
比如:It's cold outside . You had better stay at home .
这里面主要的知识点是had better 的用法,我在上课是时候把它作为一个重点来讲了,用法也写到黑板上,我认为学生知道了,其实他们只是被动的知道了,然而不是自己观察总结出来的东西印象就不深刻,没几天学生记不清楚了,搞不明白是跟动词原形还是跟动词不定式了。我是否应该让学生自己先来观察这个句子,然后自己来总结出它的用法呢?原来是 had better (not)do sth 最好(不)干某事每次评讲试卷,我都是自己把知识点总结出来,写出来,学生只是在被动地听和记,这样的效果其实一点都不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讨,这样他们肯定会更深刻的理解,然后才能更好的运用。
学生真正的理解了所学的知识点了吗?
在初三英语中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很重要,可是,学生就是用不好,比如:
I will go to the park if it is fine tomorrow .
学生都记住了口诀:主将从现(主句用将来时,从句用一般现在时)可是,学生错的原因在哪里呢?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这道题,学生是怎么做的:
If it will be fine ,we go to the park tomorrow .
学生照搬了主将从现,可是,if引导条件状语从句,也就是说if后面是从句,另外一个句子是主句,而这道题把从句放在了前面,主句放在了后面,应该是从现主将了,而学生就知道前面句子用将来时,后面句子用现在时,这样的不去思索就照搬,能不犯错吗?可见,学生根本就没有真正的理解这个知识点啊!所以,我在讲题的时候,应该一个类型的题多巩固多变化几次,让学生先做,对错题进行分析原因才能找到解决方案。
学生对错题进行及时的归纳总结了吗?
把错题归类整理下来是提高学习的一个很好很有效的方法,可是,很长时间我总认为学生复习任务重,只要把做的题弄懂就行了,去总结错题好像没有必要,可是,我发现自己错了。一轮复习中的题太多,学生做过后过一段时间就容易遗忘了。而我们都知道其实复习不需要太多的操练,很多题都是重复的考察,如果一本中考题把学生掌握的题删除,那么1000道题也就剩下二三百道而已。如果把这二三百道题总结下来,学生复习时就避免了重复性的劳动,会大大的提高学习效率和节省时间。所以,让学生把当天做错的题总结下来,每天都看一遍,一周后就巩固了,自然就大大降低了再次犯错误的机率。
一套题下来学生进行消化并吸收了吗?
初三复习任务重,时间紧,所以,往往是这套题讲完,下一套题就接着做了,我感觉真是欲速则不达。吃过饭半小时后才能去做运动,所以,老师讲过后必须给学生留出反复巩固和总结的时间,否则做题再多也没效果。我们必须看重质量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数量,我们可以让学生回过头来自己给自己再讲一遍,还可以互相讲一遍,当然最好是方法是把卷子换过来,拿着别人的卷子去给别人讲,这样自己也避免了讲的时候很容易就能找到自己所记下的知识点,另外通过看别人的卷子,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互相借鉴和学习,当然,给别人讲卷子会加深自己对卷子的更深一步的理解,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
初三复习是枯燥的,但是,我们做老师一定要针对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及时总结和改正,这样才能走的更远,走的更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