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六年级作文 >

从模仿到创造的提升作文

2017-07-07 
从模仿到创造的提升——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习作训练例谈安阳市南关小学徐文祥学校开展的语文课题研究,可以
 

  从模仿到创造的提升

——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习作训练例谈

安阳市南关小学   徐文祥

学校开展的语文课题研究,可以说,是许多老师都曾经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尝试过的做法。这无疑已经成为了我们语文教学方面的一个共识,一节课上通过读来展现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把握,而向更深层次的拓展,则是让学生在理解之后进一步进行写话训练。随着阅读教学的进行,在课堂上进行读写训练,在许多我们看到的公开课或者优质课等场合,都经常性的会出现这样的内容。而我们今天要做的,是通过全校的老师共同努力,对教材中的讲读课文中的习作训练进行系统性的开发和运用。这种系统性,就必然要求了我们不同年级阶段的不同目标和要求。

我们都知道,教材是写作的最好的例子。之所以这样说,首先是教材的选取上,都是贴近学生的情感的;其次,这些文字都是学生的理解能力能够达到的,更是贴近孩子的生活的;再次,在语言的规范使用上,教材无疑是最好的引领者。每一篇课文的选择,都是经过编辑专家认真审核并严肃修订的,我们无论是从思想的深度、情感的体验,还是从语言的细腻描写等,都可以作为最好的范本。

但是,我们在课题开展过程中,意识到一种最常见的方式,那就是仿写文中的段落。这是孩子们写作起步阶段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是,这中方式,尽管可以从学习过程中得到许多的借鉴与参考,在中低年级阶段还是具有很大的价值的。然而,在进入高年级阶段之后,我认为,这种形式要有更进一步的提升。

如何达到这种提升呢?在这一方面,我和同组的老师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但是,我们还是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目前经常会出现在我们视野里的一些现象,结合我们熟悉的一些情况来认识,方能更显得我们这些尝试方具有更大的针对性和更具有高层次的提升效果。

我们在一些公开课上往往会看到许多老师在学习过文章之后,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到一定的高度的时候,于是老师就抛出了一个写作的训练,比如仿照这个句子写一写,或者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呢,又或者你会有什么感受呢,抑或你想对他说什么呢,抑或如果你是xx你又会怎么说(或者怎么做)呢,于是,这便成了一个启发学生思考和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的习作指导了,甚至这个环节可以被用作一个机动环节,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写下来,不允许则开口直接说就可以了。可是,这种方法,却存在一个最重要的漏洞,那就是没有任何明确的要求,没有要求的习作训练是盲目的,更是没有提升效果的,这种看似发散式的问题,实际就变成了没有多大价值和意义的自由谈,最关键的是无主题。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让我们的习作训练目标和主题更加明确,更加具有高度,让学生从一定的形式要求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

(一)让仿写更细致

仿写,是在高年级同样需要的一种习作训练形式。但是,这种仿写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通过格式化的一些仿写了,而是一种更细致的指导,是通过对语言创造性使用的仿写。比如学习《草虫的村落》之后,仿照第三或者第五段,写一个自己观察过的小虫的活动场景,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综合运用想象、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而不是早期的那种单一的仿写训练了。再比如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让学生学会围绕文章中心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我们没有完全按照课后练习的要求另列一个主题,而是在学习了文课文列举的三个实例的分析后,抓住诸如“立即”、“敏感”、“忽然转动”、“百思不得其解”、“反复观察实验”等词语来体现他们的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精神,叙述生动,让人印象深刻,有力的证明了文章的中心。加之在三个例子中间分别运用了“无独有偶”“最有趣的是……”这两个过渡句,于是我们便提出要求:续写一个关于追求真理、不懈努力的事例体现本文的中心;运用类似的一些词语叙述主人公的科学研究精神,注意发现问题的偶然、锲而不舍的实验和最后的结果;同时还要运用一个自然的过渡。这样对课文理解就走向了更深的层面。

同样,我们要让学生在掌握具体的构段方式学习的时候,也提出了另一种方法。比如《为人民服务》的学习要让孩子掌握“总分”的构段方式,围绕一个观点,搜集一句名言,列举几个人物事例(身边的人或名人)来写,仿照课文第二段构段方式:“总述+名言引用+举例”写一段话。这种方法是训练学生对议论文写作的起步,我们也是在训练学生的思维的严密性。

(二)让体验更真切

许多文章都是以情动人的,通过细腻的描写触动我们的心灵,因此,在学过这类文章之后,我们就会创设某种情境再现,让学生去真切的体验文章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并且结合一定的情节,挖掘文章的情感向更深处延伸。

《凡卡》的结尾,留给了我们许多的思考,也有着一种意犹未尽的想象空间,作为艺术作品,我们赞成戛然而止,但是,为了孩子能够更深刻的体验,领略文章的主题,让孩子进一步去把握凡卡的人物命运,我们设计了“凡卡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梦醒之后……”的续写,要求必须明确,而不是天马行空的展现自己美好的愿望,必须结合课文内容,关注人物命运,合理续写。同样,《穷人》的续写也是这样,我们没有让学生把目光投的更远,而是就即将发生的事情来进行想象,继续仿照文中典型的在对话中体现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心理的学习成果,表现人物的某种性格特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又比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结合课文中小女孩“赤脚,哆哆嗦嗦,金黄的长发”突出小女孩的可怜、冷、美丽的特点,设置一定的情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又是一年除夕夜,我想起了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要让学生学会抓住人物在具体的环境中,抓住人物的衣着、外貌、长相等特点,进行描写,突出人物某一性格特征。这就是一次更加细致而有深度的练习,而不是只停留在外貌描写上,为了外貌而描写外貌,并且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了里面。

不仅如此,我们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文字传达的情感,在学习《最后一头战象》过程中的习作训练我们采用了角色转换的方式,引导学习一个关键的词语、战象嘠羧的叫声“欧——”,因为这叫声中包含的含义可以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进行多角度的体验,充分的感受到嘠羧内心所不能言的那种情怀。让学生通过将自身角色的转换成嘎羧,感受二十六年来,它只能把的思念、伤心、孤独深深地压在心底,此时此刻再回战场,终于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吼叫,表达出的“对战友的思念,呼唤战友的英灵,在告诉战友我即将陪伴他们,并和乡亲们最后的告别”这样的真切感受,从而更好的理解这是一头“重情重义”的战象。让学生在联系上下文和通过自己的积累,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理解,表达自己的感受,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让感悟更深刻

学过一定的文章之后,有些是需要让学生感受某种精神品质的,这种精神品质需要某种提升,而且需要一定的总结概括能力。而这种总结概括又不能随意而松散的去说,于是,我们就通过许多有趣的形式让学生综合展现,并且通过习作来提升在实际运用中去感悟这种品质。

学习《詹天佑》之后,詹天佑的事迹令我们能感动,我们也可以领略詹天佑的杰出与伟大,我们假设,假如你是感动中国的评选委员会一员,请为他写一段“感动中国” 的颁奖词。学生自然是不知道怎样写颁奖词的,此时我们就提供学生熟悉的一个感动中国的人物颁奖词作为例子,让学生发现颁奖词短小而凝练,多角度多层面的囊括人物的事迹和精神这样的特点,然后让学生习作,先写人物的事迹,然后从爱国和杰出两个角度赞颂人物的精神品质。这样的方法,不但提升了对语言运用的能力,更加从实际角度出发,让习作训练提升了一个层次。同样,我们学习《最后一头战象》,结局让我们感受到了战象死去时候的庄严。我们不需要过多的去分析,而是在齐读渲染氛围之后,老师提出,假如此时你站在“百象塚”前,面对它们坟前一座高大的墓碑,请为它们写一段碑文。还有《跨越百年的美丽》中对居里夫人的精神的学习,习作前观看居里夫人在法国科学院的演讲录像(电影片段),与文章前面部分进行比较,领略她的“美丽”不仅表现在她美丽的容颜,更重要的表现在她那坚定执著的信念与追求、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淡薄名利的人格魅力。接着让学生给居里夫人设计一段“诺贝尔奖”的颁奖词。

我们采用这样的一些形式,并且在一定的格式要求下,展现学生对文章主旨、人物品质以及情感表达的综合理解,目的在于提升语言的质量,从而提升学生对阅读教学的更深层感悟。

(四)让创造更生活

让学生通过文字的学习从课本中走出来,不局限于文章的内容,但还要结合课文的内容,思考自己的生活,感受自己的生活,并且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讲自己的生活再现出来,这就是一种创造。

在《唯一的听众》课文的后面,当“我”听到一切真相的时候,是一个选入课本时候保留的省略号,而在省略号之后,却还有自己最后成功登上舞台表演的解决,这一路上定然还有一些故事。可是当故事到了这里的时候,我们一定能够想象出来“我”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又将如何去面对这位装聋的老人呢?想象当“我”听到真相后的反应,侧重当时的神态、心理变化,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可以回忆往事中的细节,更重要的是第二天自己将如何去面对呢?这实际就成了一种自己的创造。这是一种建立在文本基础上的创造。再如学习《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过程中,感受了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对土地的那种情感之后,抛出诗人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让学生去写自己的家乡故土,我们也一样深爱我们生活着的土地,于是要求以“我深切的爱着这片土地,因为这里                  ”来写几句话,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提示可以运用排比段落的方式从自然风光、历史人文、社会风俗等角度抒发个人感受。这种创造可以说是建立在课堂之上,而又走出了课堂的创造。

又如《只有一个地球》的学习,老师恰当的给出郭沫若的诗歌《地球,我的母亲》片段,让孩子们结合课文的学习,联系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实际,结合课件画面提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写一首小诗。格式为“                ,因为只有一个地球。”并要求小诗语言要凝练而生动,有节奏感,感情丰富。甚至可以设计一张类似老师在课件中设计的宣传海报,用上这首小诗作为宣传标语。

在学习《怀念母亲》之后体验孤独,当你一个人孤独的时候,学会结合周围的景色描写心理活动,通过周围的环境来展现自我的感受。这种创造不只是简单的环境描写了,而是在具体的场景下一种自我的创造。同样,学习《少年闰土》的时候,倒数第二段中有“闰土还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我不知道”,请你结合自己的童年生活中的经历,像闰土那样给“我”讲述一件稀奇事。类似的还有在《凡卡》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讲一件“凡卡”和爷爷在一起度过的某一段快乐时光。还有《北京的春节》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温馨热闹场面,我们就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场面进行习作,比如:初二走亲戚拜年,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了什么?把你的所见所闻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这种通过个人的生活感悟来进行习作训练的方式,实际就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是需要一定的契机的,我们把这种训练放进平时的教学过程之中,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得到更真切的体验,并且更明确写作的目的。习作的材料来源是生活,我们只有抓住恰当的时机,让学生善于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去观察发现写作的材料,这种方法,有时候比写什么更为重要。

写作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平时的训练是真正提升习作能力的最好方法,我们相信,这样的做法,在日积月累中,逐渐的遵循着这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我们必然可以收到很好的成效的。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