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仅仅是课堂上的事吗?
——《-----的启示》的听课评析
今天听柳江路小学赵老师的作文课,她教学环节的环环相扣之自然和巧妙,指导的扎实和细腻让我深受启发。同时也生发出一些疑问:作文教学仅仅是课堂上的事吗?回答肯定不是的。那么怎样扩大学生习作的外延呢?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的确,在我们现状的作文教学中存有两大失误:一、重形式,轻内容。我们有时候容易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指导学生“怎样写”上,作文训练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发展做得不够,所以效果往往不佳。二、重课内,轻课外。人人都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实际上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引导学生找米、积米上,不管学生有没有东西,只管大讲如何选料。结果学生的习作是千篇一律,你写做饭的事,我也写做饭的事,更甚者全班都写自己的做饭,给人的感觉集体在编造似的,读第一篇还饶有兴趣,再多了就索然无味了。
细想我们作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文学家,正如叶老所说: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即是作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就应从“生活”入手,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处处是作文”。
我觉得,首先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我们可以有意地去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有意地去考验学生的观察力,比如:要求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或创设一些情境引发学生练写。相信在作文中,我们会看到的会是妙趣横生的童言稚语,听到的会是学生真切的内心感悟。
二,努力给学生创设体验生活的机会。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歇。所以我们可以多组织几次实践活动,特别是刚开始学习写作的三年级的孩子,比如参观活动,小小的体育竞赛活动,班队活动等等,由此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这些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方法最容易让孩子克服畏难心理。也让写作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动笔。同时无形中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兴趣。
三,努力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本质。感受作为认知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提高写作的一个新起点。有生活感受才能写出文章;有独特的生活感受,写出的文章才有个性;感受得越深刻,表达得也就越深刻。所以我们还可以在平时多多引导学生针对某事某人某现象谈新发现,新感受,新体验的训练,只是只言片语的表达,稚嫩的思想终会成熟起来,日久天长的训练就会汇集成精彩的长篇。
总之,要想扩大习作的外延,作文必须与生活练习在一起,作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而对学生而言,作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学生的为写而写的怕作文的思想,要树立为需而写。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