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向海拔五千
近两年,对书籍的热爱与日俱增,买书近乎疯狂。但仔细想来,自己却是爱买书甚于爱读书。无论是哪方面的书,只要看到朋友们推荐,我总是想办法把它买来,但真正去读的时候,效率和收获却并未像想象中的那样,这也着实让我苦恼不已。
反复阅读着铁皮鼓写给专业阅读者的信,开始反思自己的阅读,我去尝试着去发现自己阅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正如“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所说的那样:
太多的资讯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滞。我们为了“理解”一件事情,并不需要“知道”和这件事情相关的所有事情。换句话说,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
对于自己来说,拥有的好书越多,反而让自己失去了选择的能力,总是这本也想看,那本也想读,那些没有被翻开的书在无形中成为一种压力将自己包围,让自己缺乏一种俯下身子真正去研读一本书的姿态。或许我真的并不十分清楚,自己最需要读的是哪一本或那几本书。这也许就是我在阅读中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发现适合自己的看家的书,或者说发现属于自己的根本书籍,聆听,对话,思考,写作,通过大量的摘录和理解,慢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很喜欢铁皮鼓在信中的一段话:这本书究竟有什么用?为什么我的教育教学并未因之而改变?事实上,能够现搬现用的书极少。这是因为阅读与其说是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一种方法,不如说提供一种理解。这种理解是一个人最内在的教育灵魂,她和教育之爱一样,是最根本的东西。在高度理解的基础之上,游刃有余的教育实践才会发生。
教育是慢的艺术,阅读也是,或许我们太急于让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游刃有余,于是忘记了真正的阅读需要在寂寞当中穿行,没有那一段段细嚼慢咽的与经典同行的日子,就永远也无法抵达我们渴望的彼岸。
这其中,感性阅读,快餐式阅读,资讯式阅读都是我们所摒弃的,但有时又会不自觉地陷入其中。如何真正走进知性阅读?我反复读着这样几句话:
对于经典来说,聆听是最重要的,要读得尽可能慢,听清楚作者说的每一个意思。
大量摘抄,反复应用。划出那些真正有着真知灼见的句子。甚至重新输入电脑。当一本书这样读过以后,当你在实践中或在另外的书中遭遇相似的情境,就可以迅速调出来反复揣摩,久而久之,这些文字就会化为你的血肉。
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够把我们从快餐式的阅读中拯救出来,没有这样的阅读,理解力很难得到真正的提升。
终于有了这样一个机会,和那些渴望深度阅读的朋友们一道,在这个炎热的夏天,朝向海拔五千,我们一起穿越几本经典的书籍,去探寻儿童心底的秘密。相信来在线网友的思维的碰撞,一定能激起更多的头脑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