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进行《智取生辰纲》第一课时。这篇作品取自《水浒传》,又是本单元打头的第一课,我自然是不敢懈怠,课前已经让学生齐读过两遍。一上课,从学生们闪亮的眼睛里,我就感到了他们对学习这篇文章的热情。
第一步,让学生书写课题和作者,简介《水浒传》,概述杨志在本课情节之前的经历。第二步,让学生将生字注音移写到文中,在《三点一测》上划出地支计时的内容。扫清这些障碍以后,我提问学生文中总共出场了那些人物,中心事件是什么。我急急忙忙欲进入课堂的核心环节——课文分析,与此同时,学生们和我一样也急于在此配合老师,寻机阐发个人之见解,特别是那些喜欢《水浒传》而又对情节较为熟悉的学生,更是有些按捺不住的激动。果然,当我问到文中人物可分为几类这个问题时,下面冒出这样的声音:“这还不简单,两类,一边是打劫的,另一边是被劫的。”我一听,这回答怎么感觉味道不对啊。什么叫打劫,被劫,难道我们学习这一课就是为了学打劫的智慧吗?此时,我如果加以默认,就此讲下去,这堂课的思想导向就大成问题了。不行,学生们是看影视片看多了,再加上对《水浒传》全书的主旨不明,才产生出这种误解,作为老师,我可不能顺水推舟,把学生引入歧途。
我灵机一动,让学生们把书翻到白胜挑酒上岗顺口唱山歌的那一页,“同学们,让我们先来学学这首诗。大家齐读一遍。”学生们不明白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既然让读,那就读吧,读完还觉得挺有趣的。我顺势提问:“同学们,谁知道这首诗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社会黑暗。”“贫富不均。”“阶级矛盾尖锐。”“对,这是一个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老百姓食不果腹,公子王孙却过着逍遥日子……”我及时加以引导。“老师,我知道了,官逼民反。”“非常好!同学们说的正是《水浒传》这部小说的主题:官逼民反。你们想想,林冲是怎么上梁山的?”“我知道。”“我知道,老师让我说……”看着学生们踊跃的举手,我指导刚刚偏离的课堂航线,此刻正缓缓拉回。
此后,我又让大家再看生辰纲这个词的注解,这是梁中书的生辰寿礼,百姓度日如年,梁中书却有这么多享用不尽的寿礼,这说明了什么?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慢慢意识到这篇文章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绝非任何时候,谁有本事有智谋就可以去抢劫人家的东西。不仅如此,我还顺势提问了古诗中和此诗相似的诗句有哪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等名句又进一步夯实了学生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这可真是一举多得呀!
回首这节课,我感到这次引导无疑是最成功的一个细节,而这个成功建立在首先要让学生有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机会。其次,作为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同时还肩负着引导学生们正确人生观的重任。哪怕是一个微小的细节,也决定着未来学生成长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