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要观待别人的心
说话,基本上人人都会,但是想把话说好,很多人不一定做得到。有时候因为自己无意的一句话,容易给别人带来不悦呢。
早上的餐桌,除了有粥,煎蛋,馍之外,还有妈妈剥好的一小碗芒果,这是孩子的早餐。
孩子是一个水果大王,没有他不爱吃的水果。看着孩子碗里诱人的金黄色散发出香甜的味道,妈妈也忍不住拿一个剥了放在嘴里。
只见孩子停下来,对妈妈说,妈妈,估计着一兜芒果要不了两天就会“消灭”完。
妈妈正细品果肉的美味,忽然听到这样的话,就看了看他。
你是不是不想让妈妈吃呢?妈妈眼里显得很失望。
妈妈!不是这样的。你怎么这样想?我是说,芒果很快就会吃完的,不是不想让你吃。孩子一脸被误解的样子,忙不迭地解释着。
哦,那你为什么在刚吃一个的时候,就说出这样的话?我还以为你不想让我吃呢?妈妈松了一口气。
看你,怎么那么多心。孩子也笑了。
孩子,你看,你说话的时候,没有观察环境,没有观待到别人的心,这样很容易被误解的。
哦?妈妈,说话不就是想说就说么?孩子眨眨眼睛。
当然了,语言是人与人交流心灵的主要方式,话要是说不好,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很多方面呢。
且听妈妈慢慢讲来。
其实说话是一门很深的艺术。我们都会说话,但是如何把话说好,却不是人人都会,妈妈也经常不会“说话”,往往好心得不到别人的理解。所以,学会说话,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
《增广贤文》上有一句话,做事须循天理,出言要顺人心。就是语言要和顺,观待别人的心。有的人,对周围的环境不管不顾,只管自己竹筒倒豆子---直来直去,或者只顾自己说自己的想法,结果很容易让人升起厌烦的心。妈妈给你讲个故事听。
古代有一个人叫杨修的人,很有才华,为人绝顶聪明,真所谓"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但是也是因为小聪明,说话不注意,招来杀身之祸,真可谓祸从口出。
杨修的主公曹操生性多猜疑,深怕人家暗中谋害自己,常吩咐左右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近前!"有一天,曹操在帐中睡觉,故意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曹操即刻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复上床睡。睡了半天起来的时候,假装作梦,佯惊问:"何人杀我近侍?"大家都以实情相告。曹操痛哭,命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梦中杀人,惟独杨修又了解其意图,临葬时指着近侍尸体而叹惜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听到后非常厌恶杨修。
曹操自平汉中时,困于斜谷界口,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悼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传令众官,都称"鸡肋!",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人问为什么收拾行装,修说:"以今晚的号令,就可知道魏王不久就将退兵回去;鸡肋,吃又没肉,扔掉又有些味道。现在进攻不能取胜,收兵又怕人笑话,在这里又没什么用,还不如早点回去,明天魏王肯定会退兵。所以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时慌乱。曹操得知此情大怒说:"你胆敢制造谣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杨修之死虽有其背后的很多原因,比如曹操多疑,但是杨修只顾自己崭露头角,以显其能,结果却要了他的老命。不能不说,他不会讲话是一个诱因。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句六月寒。孩子,我们在生活中,说话注意观待别人,不说让人不悦的话,即使提建议,也要选择一种易于让别人接受的方式和话语。一定要和颜悦色,平心静气。这是一种品行的外现,也是一种善行。说话注意观待别人的人,容易得到别人的友谊,因为这样的人不以自我为中心,能替别人着想。
孩子,让我们都来试着做待人着想的人吧,千万不要口不择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