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作文分类 > 优秀作文精选 >

碰撞•思索•前行作文

2017-06-17 
碰撞·思索·前行———濮阳市市直中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中@~国教育出#&版%网]濮阳市实验中学李茹
 

碰撞·思索·前行

———濮阳市市直中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中@~国教育出#&版%网]

濮阳市实验中学  李茹

炎炎夏日,我们迎来了学习的收获。2015年7月9日至16日,我有幸参加了濮阳市市直中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江苏师范大学培训班。我置身在江苏师范大学教师培训的会场,深感受益匪浅。专家们带来的震撼心灵的洗涤,让我们在烈日炎炎之下感受到了阵阵凉意;聆听每一场报告,犹如享受一份份饕餮大餐,让人久久难以忘怀;参加每一次的分组交流,更像沐浴一阵阵细雨,默默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现提笔写下自己的思考,与大家分享。

一、在碰撞中思索

有人说,听一场报告,参加一次培训,不在于你听到了多少内容,记录了多少字的笔记,而在于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又产生了哪些想法。我与大家交流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在碰撞中思索”。

这次研修围绕“教师的专业发展”安排了丰富的内容,且形式多样、针对性、实用性强。既有专家教授的理论指引,又有一线教师的亲身实践经验介绍。他们的教学理念、人格魅力、治学精神和教学艺术无不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这几日,共聆听了六场专家讲座,他们的讲授针对性很强,既有学术的高度又有实践的根基,真可谓既顶天又接地气。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魏本亚教授的《教研课题的设计与实施》,吴晓红教授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及其实现》,清华中学特级教师经志芹的《努力做一个明师》和汪颖教授的《新媒体与教育》。他们的报告对于我来说,犹如吹进了一股春风,给我灌注了一股新鲜的活力,让我明白了“课题设计、学习方式、新媒体教育”的真正内涵,也让我看到了语文教学改革今后要努力的方向。特别是对于特级教师所谈的个人成长经历,在“似曾相识,虽不能至”的感慨中,又生出几分着手去做的冲动。

1.要注重自身的学术修养。魏教授在给我们讲《课题的研究与实施》时,他那广博的知识、经典的事例、诙谐精彩的语言,让我们思绪万千,使我们茅塞顿开,更让我感慨自己学术修养的浅薄,也让我知道学会聆听是多么地重要。如,对于每个老师所介绍的自己的课题,他总是在那里静静地听,每次听后总能从中一针见血地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及时地提出改进的措施,或者这个课题适合做还是不适合做,适合的理由是什么,不适合的理由是什么,而且从不拿讲稿,不管老师提什么问题,他总能说的头头是道,让你心服口服,魏教授那高深的学养和深厚的学术魅力让我们为之折服,更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发誓自己一定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提升自身的学术修养。在此我想举例来说一下,一个老师在谈到她的《中学语文发展性阅读教学研究》这一课题时,洋洋洒洒说了很多,魏老师听后就问了三个问题:你的研究目标是什么?研究内容是什么?预期的结果怎样?这个老师支吾了半天也没有说清楚。魏教授总结说:从这个老师的课题汇报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做课题,如果不明白你要解决什么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研究的结果,那就根本不要去研究,什么时候弄明白了,再去研究,当时我还有些庆幸,幸亏自己没有拿出自己的课题来,要不然真是有点无地自容的感觉。

同时结合这个老师课题的题目,指出课题的命题如何做,他随即在大屏幕上打出一个标题《基于多元智能的学优生评价的行动研究》,通过分析让我们明白,课题的题目一要有关键词,二要有理论依据,三要有研究的方法,四要不超过20个字,同时还要注意语言要直白,不要用诗一样的语言等。当老师们不再汇报课题后,魏教授用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为我们上了一堂《如何做课题》精彩的课堂讲解,受益匪浅。

2.要使课堂教学有效化。

江苏师大的段作章教授在《有效教学问题研究》的报告中,对“有效教学”给予了明确定位:有效教学就是教师通过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活动,成功地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

那什么样的教学才称得上“有效教学”呢?叶澜教授的“五实”给我们指明了方面,那“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尤其是要体现丰实,也就是除了完成预期目标,还要在课堂上有真正触动学生思考的,生成性的场景出现,且处理巧妙。

如何做到“有效教学”呢?首先要进行有效讲授。课堂不反对老师讲,而且还必须有老师的讲授。讲也有讲究,要在抓“重点”,突“难点”,解“疑点”上下功夫;在能提高学生能力的“支撑点”上下功夫;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兴奋点”上下功夫。其次要进行有效提问。也就是能引起学生的回应,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的提问。另外,还要做到有效激励。老师热情、带有期望,给学生可信任感的激励会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在这里他们提得最多的就是江苏省所开展推行的“学讲计划”,虽然没有亲自听到一线老师的课堂实录,但是我在网上也看了相关的视频,感觉这样做还是比较有效的。

“学讲计划”其全称是“学进去、讲出来”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计划。其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学进去、讲出来”的行动计划。它是一种教学方式,一种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合作学习为辅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其四个理念是,“天赋潜能”、“自主学习”“机会公平”“教学民主”。四个评价要点是“学情调研”“学习情绪状态”“学习参与度”“目标达成度”。五个教学时机是,“一是指导预习让一步”,在指导学生预习时,不要“嚼烂再喂”,要“让一步”提问,让学生自主发现、感知、提出问题;“二是解决问题慢一步”:在解决学生预习中的问题时,不要忙于指出问题,给出答案,要“慢一步”挑明,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留下“讲出来”的话题;“三是展示拓展退一步”,要每组培养“种子”选手,再实施兵教兵的活动;“四是研讨过程停一步”,组织课堂教学时,不要在教室中盲目走动,要注意发现有问题的学生,要“停一步”,在需要帮助和指导的学生课桌旁驻足观察,发现问题,一对一教学;“五是总结反思缓一步”:在教学任务即将完成时,不要急于总结、概括,要“缓一步”,给学生留想一想、悟一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讲出来”学习成果。“五步”的落实,并不是教师不讲,而是以如何强化学生自主意识的前提下,把握讲的度。关键时刻教师的讲是必要的,有些知识,教师不讲,学生就不明白。对学生模糊不清的东西,错误的东西,教师不引导、不点拨,不讲解就不行。所以,教师讲应该是精要的讲,应该精心选择和设计自己的“讲解点”和“点讲”,这就要求教师更加用心备课,就像李局长所说:“学讲计划”实施的最高境界,学生应达到“自主、自律、自悟”,讲是为了不讲。

简而言之,“学讲计划”要求老师的教学设计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展开,里面既有识字写字活动,又有读书活动,交流活动,还有写作活动等,而且各种活动环环相扣,每一教学环节都按学习活动的板块设计,这样的学习以学习活动为载体,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实现了“学法优化”。

二、在思索中前行

曾教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对里面的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那就是:“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是啊,对于这次培训,我们不能光”在碰撞中思索” ,更重要的是 “在思索中前行”,一定要拿出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地实践着,感悟着。这就是我与大家交流的第二个话题:在思索中前行。

不知不觉间,在教育这条大道上我已走了24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慢慢地产生了一种懈怠的心理,出现了“吃老本”的现象。此次培训班的学习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原来我并不像自己想像的那样老,甚至可以说在个人成长发展的道路上我才刚刚起步。一个又一个优秀老师的成长经历让我汗颜,他们的勤奋、他们的用心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提升自己的修养,让自己教得轻松,提高教学的水平,让学生学得轻松,是我们毕生的追求。那么如何做到这些呢?

1.在读书中强大

通过此次学习,尤其是和年轻的特级教师(比如经志芹老师)相比,感觉自己读的书太少了。教辅资料倒是读了不少,但那不应该成为我们阅读的全部。比如经志芹老师向我们推荐魏书生老师的《种好心田》、陶行知的传记《爱满天下》、杨降的《走到人生边上》、李希贵的《学生第二》《学生第一》、《犹太教育揭秘》等,尹逊才老师推荐的韩雪屏的《语文课程知识初论》、朱光潜的《诗论》、民国教育经典著作十本等,就从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阐述了什么样的书籍才是适合我们教师来阅读的。习书记也曾要求我们教师不应该是“桶水”而应该是“潭水”,同时潭水不仅要多,而且是要时时更新的。“木无本则枯,水无源则竭”,“桶水”型教师定会被时代淘汰。而多读书,多读不同类型的书,则是解决源头活水的关键,是获得知识、提升素养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像那种固步自封、坐吃老本的是绝对不能胜任教书育人的任务的。因此,在新教材、新课题面前,我们应多阅读一些名师的经典案例,多读国内外教学理论著作,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掌握深厚的教学理论,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走得更高、走得更远![www.z@zstep~%#.&com]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啊,光读不思是不行的,光思不读也是不行的。在读书的同时要进行实践研究、反思和写作,在反思写作的过程中我们仍不要放弃读书,这才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和生命成长的最好途径。另外,还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反思我们的教改之路,我们也做了相关的工作,可为啥没有“学讲计划”这样的高度。看来还需和理论相结合,才能解决这一问题。仅实践无理论提升,缺少高度;有理论无实践,会显空虚。唯有实践、理论紧密结合,方能将实践成效予以提炼、升华,将理论予以具体化、操作化,这样的结合才会使教学改革走向深入,走向新的高度。

2.在反思中成长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是啊,我们只有“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才能由教书匠向研究者过渡”。所谓的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事物的理解或描述,对自己经验的总结与提升,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个性,乃至于专业发展水平。反思可以从学生的角度来反思,比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出现一些不令我们满意或者让我们为之骄傲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及时把自己的做法或想法记录下来,可以多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状况,以及学生发展能力和素质,这就是最为简单的反思,这种反思也最能真正彰显新课程的理念。也可以从同伴的视角来反思。比如每学期我们要听同行的课,当我们听完课后,对照授课教师的行为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好的吸取,不太好的屏弃,这样我们就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有更清醒的认识,也可以让我们进步得更快。[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同时我们还要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到底是“教课文”还是“学课文”,是“教语文”还是“学语文”。在这里,尹逊才老师《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转向与解围》的讲座给了我们清晰的讲解。在这堂讲座中,尹老师以“诗歌的教学”为例,向我们讲述了如何解读文本。这四种类型的课堂的教学理念是不一样的,“教课文”是满眼都是课文、教案、教参,为教课文而教课文;“学课文”是指学生把课文当成了学习的全部,为学课文而学课文;“教语文”是指把语文当作教学资料,老师为了完成预设的任务,还有牵着学生往前走的嫌疑;“学语文”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指跟着学情,依学定教,实现学生的自主有效学习。只有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深刻的反省,才能找到自己的差距与目标。

总而言之,反思能让我们保持一种积极的探究心态,能让我们乐于教学,乐于学习,乐于奉献。

3.在教研中提升

美国华盛顿一图书馆写着这样三句话,“听过的忘记了,看过的记住了,做过的理解了”。布鲁纳也曾说过,“不经历真正获得知识的过程而单纯接受知识不能成为生动的知识。”我对这里的“做”和“真正获得知识的过程” 的理解就是充分让学生去体验,让他们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获取,可以动手写,动手操作,也可以动嘴讲。这样的“做”会使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在体验中完成知识的重组建构和能力的提升。

如何让这种做法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呢?那只有做好每学期的甚至每周教研工作,在教研中静思沉淀,去伪存真,提炼升华,找到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比如江苏省目前推行的“学讲计划”就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生生交流、师生交互等多种方式的“学进去”,让学生在回答、板演、讲演等方式中获得成功体验的乐趣,实现教学任务和目标的达成。而我们学校正在进行的“三主五步”教学模式的探索,正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任何模式的实施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经过我们的实践,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在最难掌控的“汇报点拨”这一环节,又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学生汇报时,老师有时又不由自主地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或者由有原来的“满堂讲”变成“满堂问”;或者在问题的设置上缺乏启发性、层次性和思考性……怎么办?只有不断地读书、反思、讨论、交流,进行有计划地教研,扎扎实实地做好做实每一个环节,相信我们每个人的教学水平都会得到提高,教研能力都能得到大幅度地提升。

有句格言说的好:“你做什么,决定了你是谁;做了什么,决定了你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了多少,决定了你能走多远!”是啊,培训虽然结束了,但是我们的学习却永远不会结束,我们的思考也永远不会止步。我们会在学习中揣摩,在揣摩中感悟,在感悟中反思,在反思中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得到了充分的提高,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课改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为实验中学的教育发展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2015/7/22[来源:zz~step.^%&c#om]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