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自己,收获成长
——读《正面管教》感悟(5)
在办公室里,我们说的次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现在的学生,真是一届不如一届呀。”可是,我们却没有想过,我们的学生一届一届的发生着变化,而我们的教学方法,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德育工作,却从来没有变化。到底是学生不适应我们了,还是我们不适应现在的学生了。是应该让学生变回过去,还是我们老师适应现在呢?
今天读着《正面管教》给了自己太多的冲击,太多的思考。这些正面管教不仅仅适用于家庭,更适用于学校。
所有人的首要行为目的都是归属感和价值感。对于我们这些家长和老师来说,要记住不良行为是孩子在用一种密码——当他们的行为激起的是我们的挫折感而不是关爱时,他们是在试图告诉我们,他们想要的是归属感——和我们说话,有时候的确是很难的。有些专家认为,如果我们对一个正在作出不当行为的孩子给予积极的回应,就会强化这种行为。但是,如果我们能理解,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失去信心的孩子,那么很显然,消除孩子不良行为动机的最佳途径,就是找到一种积极的方法,帮助孩子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今年接手的这个九年级,不仅仅英语基础差,整体学生的学习成绩都非常不好。学习习惯,各方面的素质都那么的不尽人意。但是自从九年级团队上任,给这些孩子带来了新鲜的血液,给了他们应有的学习方法,给了他们强有力的支持,但是仍然有那么一部分同学不尽人意。就在放寒假前的两周,有一天走进教室,突然间发现,最后两排的学生把自己的课桌拉到了最后靠墙的位置,这样,倒数第二排与倒数第三排中间就形成了一条路,给人的感觉就是:我们最后两排不学习了哈,谁也不用管我们了哈,我们上课睡觉,下课不写作业,也不要理我们了哈。这样的行为,真的令我非常非常的吃惊,怎么会呢?这些孩子想什么呢?他们的这一举动背后隐藏着什么呢?是老师的哪些行为给学生暗示,他们不在老师的视线内,他们已经被老师遗弃了呢?真的有些痛心。
是早读的时候,看到他们来到教室,要么发呆,要么睡觉。“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桌子往后拉,与前面腾出一条路呢?”我轻轻的询问着。没有任何一人回答。只有两个学生抬头看了看我,没有任何表情。“英语老师一直关注着你们呀,想让你们的英语有点提高,哪怕一个早读,我们只记住几个单词呢。你们平时要是谁上交了作业,我们兴奋地不得了。”我继续给他们交流着,尽管他们不是那么专心的在听,但是我知道,他们都在听,只是表现的不专心。“把桌子拉回来吧,老师从不会把你们放弃,就是所有的人把你放弃,自己也不要放弃自己。老师知道,今天的早读,你们会打开英语课本,记单词的,绝对的相信!”说完,就要走的样子,又回来了,“记住哟,不会读,就要问,我会认真教你的哟。”
也许我的话有了短暂的效应,几分钟后,有一学生站起来要问问题的样子。为表示我非常的愿意解答他们的问题,我立马从讲台上跑向他,认真的从音节,从发音,一直教他读着,知道他露出了笑脸。吃过中午饭,再回到教室辅导,发现,那条裂痕不见了。我笑了,发自内心的笑了。但是,我不能确定寒假开学后的他们又会怎样?今天读《正面管教》,心里舒服多了,心里有底了,也彻底明白了学生不良行为背后想告诉我们的就是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为什么我们不能多给他们一点点呢。
一旦我们老师明白了,真正懂了一个行为不当的学生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学生。我们试着去改变我们的方法,试着改变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方式,然后去鼓励学生,想尽办法去鼓励。因为,鼓励是改变孩子行为最有效的方法。一个受到鼓舞的孩子不需要行为不当。我们做老师的有时候总是认为,学生犯了错误,就要自己去承担,就说受到惩罚,就是被老师批评,学生只有被责难,被羞辱,感受到自己犯错带来的痛苦,这样,学生就会改正自己的错误。今天,我真正的明白了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们要抱着鼓励、理解和相互尊重的态度与学生沟通,只有这样,才会有长效的效果。
这些学生也许正在通过寻求关注,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我们老师就需要改变自己,不要以为的说教,批评,要给这些孩子分配一些积极关注的任务,比如做好班级图书角图书的记录;当这些孩子上课打瞌睡时,我们走上前去,轻轻的晃醒他们;当这些孩子咬着笔,盯着练习题,发呆时,我们主动给他提示这些习题的解题思路……不管怎样,我们不是说教,更不是冷落,给是给他们更多地关注,表达出我们的爱,让学生从内心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
这些孩子也许正在通过寻求权力,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权力不是坏东西,就看我们怎样来使用它了。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要从这个权力之争中退出来,让双方都冷静下来,而不是看见学生这样的行为,就上前大声训斥:“你们这样把桌子拉开,是什么意思呀,是不用老师管了吗,是不用老师教了吗,那还不如回家呢。”我们可以首先走上前去表达对学生这一行为的理解,而且表达出这理解绝对是真实的。然后在表达自己对学生这一行为的同情,但并不是就支持。还可以给这些学生讲一讲自己上初中时曾经发生的类似这样的事情,以表达这样的行为,再这样的情形下发生,很是正常。这样说,就是为了走进学生,打开学生心中的死结,让学生看到,感觉到老师的真诚与友善,老师是真的想帮助他们,老师是真的在意它们。这样当学生已经接受了我们,师生就可以坐下来谈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了。让学生首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怎样去做,一步步,最后达成共识,让学生看到希望。
这些学生也许正通过报复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你们所有的老师不是不喜欢我们,总是挖苦讽刺我们吗,我们就离你们远远的,依次来掩盖老师对他们造成的伤害。我们这时绝对不能再反击,用更加严厉的态度训斥他们,而是要理解学生的感受,从这样报复循环中退出来。“你们这样做,一定是内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我能理解你们,要是换成我,说不定也会这样子。”对学生感受表示理解,是消除报复循环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可能是老师们对你们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刺伤了你们的自尊,我代表所有的科任老师给你们道歉,一定不会再有下次了,我们一起努力好吗。”最后大家坐下来,好好谈谈以后应该怎么做,让学生自己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在和善而坚定的氛围中沟通。
这些学生也许真的是要自暴自弃。所有的老师都不喜欢我们,不理我们,我们真的对于这个班级毫无意义了,我们反正什么也学不会了,就离大家远远的吧。对于这些学生,真的是学习基础非常的差,如果对他们有过高的要求,仍然会令老师很头疼的。所以我们要放下以成绩定人的思想,试着去发现这些学生的闪光点,比如,他们喜欢劳动,就让这学生负责教室内的卫生,一旦教室内卫生评比有进步,就立马在全体同学面前表扬。再比如有一学生喜欢读历史书,就鼓励他,在班会课上,给他机会给同学们讲历史故事。总之,不要放弃他们,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对他们的关注,对他们的不放弃,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老师同学对他们的关注,让他们获得归属感与价值感。
开学后,我再也不担心怎样处理这些学生了,坐在书桌旁,轻轻敲打键盘,边读边写边思,真的好有归属感和价值感。我们改变不了任何人,唯一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我们改变不了天气,但我们能改变自己的心情。我们改变不了学生,但我们能改变对待学生的态度。在改变中,我们也在成长,在成长中,痛且快乐着!
一段话,共勉:
英国圣公会主教的墓志铭镌刻着这样一段话:“当我年轻自由的时候,我的想像力没有任何局限,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渐渐成熟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改变的。于是,我将眼光放得短浅了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但是我的国家似乎也是我无法改变的。当我到了迟暮之年,我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家庭,改变我亲近的人,经验证我发现,这也不可能,因为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在我生命将要结束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只改变自己,接着我就可以依次改变我的家人,然后,在他们的激发和鼓励下,我也许能为我的国家做些事情;再接下来,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