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已经9天,今天是第10天的开始,我趁早上网路通畅的时候赶紧记录学习感受。这两天听专家讲座之余,我们的课余时间一点也没闲着,忙着集体备课研讨。
我们这一期一共100人,分两个班,每班5组,每组10人,这十个人就是一个团队,吃饭一个桌,上课前按组清点人数。西南大学基础教育中心在这次培训安排上专门设置了有教学实践这个环节,在西师大附小实验基地开展上课、评课、说课活动。每组定一个上课的课题,课题是由于波教授结合实验学校的情况设定的,十个课题包含了口算教学、概念教学、图形认识、统计知识、数学广角等内容,涵盖非常广泛,意图是通过这样的活动研讨提高。
我们组的上课课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是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我们商定让最年轻的来自开封的宗争老师来完成这节课的教学(我只比宗争大一岁),其余9人完成这节课的说课稿,还要选两个人进行评课。其实虽说是研讨,但是在两个省的“骨模”(朱福荣教师称我们是“骨干加模范”)面前进行展示,确实有压力,必须把教材把握透彻,把课上实在。
于是我们进行了多次商讨,宗争老师逮着机会就向专家请教,我们走在路上,吃饭时也会为某一个环节的处理进行商议,把这节课的基调定为实实在在教学,扎扎实实训练。宗争老师把教案备好后,前天晚上我坐在电脑前帮助她完成简单的PPT课件。昨天白天紧张的一天课,晚饭时我们决定6点半宗争试课,我们全组参与。
试课的地点在512房间,我们既是听课者,又临时充扮学生,我带着摄像机进行摄像,准备课后回放反思。大家的阵势一看都是专家,宗争老师这个久经沙场的人也有点紧张,课录了23分钟,因为没有学生的参与。大家开始对这节课进行研讨,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原来我们这里都是大家,研讨细致到每一个小环节的处理。我们的组长来自鹤壁的董文华老师提议例1新授结束后进行练习,例2学习结束进行练习,再总结再多形式练习,环节要突出;来自新乡的贾荣芳校长提出一定要注意教态和手势;来自濮阳的孙凯庚校长的见解更是到位,对课前谈话,例1后面的练习处理,提炼规律等提出了很多建议;来自新乡的刘昕霞校长提议情境图的利用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及时转向口算教学的主题;来自安阳的邓琳是一所农村小学的校长,一直在教学一线,提出了自学研究教学的尝试;开封的师翠霞老师提出教师一定要起到引导作用,牛珅校长提出要把这节课的路子再捋一捋,细致一些;我一直参与宗争老师的备课和课件制作,给她做了课前谈话的实际展示,把课前谈话宝贵的几分钟也充分利用起来。大家的讨论激烈但是气氛很好,为一个小问题各自发表看法,终于把这节课从头到尾说了一遍,研讨的时间已经有一个半小时。
宗争老师也在大家的建议中定下每一个环节的处理方式,她尽管一直在感慨:“再说下去,这节课都没法上了。”我们都报以微笑和支持,其实大家都知道这样的众说纷纭的研讨正是磨课的必要环节,课就是在这样的研讨中思路越说越明了,那么到课堂上的处理才会游刃有余。
回想我们在学校工作的时候,这样深入的探讨确实很少,很多问题都是停留在浅表的层面,备课不够细致,教材的把握不够透彻,导致上课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学校的“简约实效”课堂教学实验也一直在用集体备课的形式,可是集体备课的研讨做得并不够扎实,我们六年级的数学老师课前有小的会课,但是和深入的研讨还是有差距。教学无小事,我们平常的每一节课都没有预演,要想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到位,学生的学习效果好,必须深入地开展研讨,研讨教材,研讨课堂上学生可能的生成,这是上好课的关键。